維基百科上最長命的謊言:那個不曾存在的納粹滅絕營

 

2019年,以色列《國土報》做出了一個驚人且鉅細靡遺的報導:根據英語系維基百科,波蘭首都華沙曾有死亡滅絕營,配備有毒氣室,殺了將近20萬波蘭人──但若詢問歷史學家,他們會回答:「這件事情根本從來就沒有發生過。」但這樣的迷思何以能夠在網路上存在長達15年而且生生不息?

 

華沙集中營裡的囚犯。

 

「第一次毒氣屠殺發生在1943年10月17日,至少有150名波蘭人和20名比利時猶太人被殺害。屍體在火葬場火化或直接焚毀,有些就地埋在拆除前的猶太人區廢墟裡。死亡集中營的受害者人數估計超過21.2萬人,主要是波蘭人與數千名非波蘭人。」

 

  這段對二戰期間納粹有組織地殺害波蘭人的描述,摘自英文維基百科的「華沙集中營」(Konzentrationslager Warschau)。對一些波蘭人來說,這個死亡集中營(或稱滅絕營,跟監禁犯人的集中營和強迫勞役的勞動營不同,只有滅絕營是特地用來集體屠殺)是波蘭受害的歷史證據,他們定期在這舉行悼念儀式,紀念在華沙西站(Warszawa Zachodnia)附近毒氣室被殺害的數千名波蘭人,並豎起紀念碑與牌匾緬懷同胞。

 

  但有一個問題是:這個滅絕營不曾存在。華沙沒有毒氣室存在的歷史證據,也沒有20萬人死於滅絕營。

 

  當問及華沙毒氣室時,特拉維夫大學歷史學家、研究波蘭與猶太人大屠殺的學者哈維‧德萊弗斯(Havi Dreifuss)教授說:「這是虛構的歷史。」當問及死亡人數的傳聞時,渥太華大學的波蘭裔加拿大歷史學家楊‧格拉博夫斯基(Jan Grabowski)教授說:「這是一個陰謀論。」然而,這兩種說法(毒氣室與20萬受害者)在英文維基百科存在了15年之久,而且幾乎沒有受到阻礙。

 

  維基百科的「華沙集中營」條目從2004年8月創建,直到2019年8月才被整個重寫,是維基百科上存在最悠久的謊言。在重寫以前,這些內容不斷誤導人們華沙曾經存在過滅絕營。這則條目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光是英文的瀏覽量就超過了50萬,錯誤資訊又繼續滲透到其他相關條目,例如囚犯人數與死亡人數被列入種族滅絕的主條目中,包括「納粹對波蘭民族的罪行」,以及「死亡集中營」等條目,而華沙集中營更與奧斯威辛集中營和馬伊達內克集中營並列長達12年之久。

 

  第一個發現顛倒事實現象的人是帳號為「Icewhiz」的以色列編輯者,他拒絕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但同意接受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的採訪。「Icewhiz」過去改寫了英文的華沙集中營條目,希望反映公認的歷史真相,但當他試圖清掉引用該條目的其他內容時發現,主條目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國土報》對他的說法進行研究後發現,波蘭民族主義者似乎正有計畫性地竄改維基百科上關於波蘭與猶太人大屠殺的數百則條目,推動目前波蘭政府所鼓吹的歷史敘述。

 

  波蘭政府為何需要謊言

 

  這種說法認為波蘭人(不只是波蘭境內的猶太人)是納粹佔領的主要受害者,旨在轉移人們對「波蘭和納粹共謀迫害猶太人事件」的注意力。除了努力在維基百科改寫波蘭歷史,他們還加入波蘭智庫對大屠殺的錯誤理論,企圖增加「波蘭大屠殺」(Polocaust)中喪生的波蘭人數量。波蘭大屠殺一詞在近年逐漸流行,形容納粹佔領時期「非猶太裔波蘭人」所遭受的大規模屠殺。很多時候,他們還刻意減少大屠殺中死亡的猶太人數量。雖然這種扭曲的波蘭歷史敘述在學術界或國際媒體不被認可,但在維基百科上卻蓬勃發展。

 

猶太婦女和兒童被強迫走出掩體。

 

  這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謊言,為何能存在長達15年之久?又該如何偽造一個假的滅絕營呢?

 

  維基百科的核心原則之一是「可驗證性」,要求敘述必須有可靠的來源,而且能獨立核實。過去紙本的百科全書權威源自作者的專業知識,而維基百科的成功則歸功於一批熱心自願的編輯者:眼睛越多(編輯者群體越多樣化),網路百科全書的品質就越好。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語言的維基百科通常帶有地方性的民族偏見,特別是只有單一國家使用的語言(如希伯來語或波蘭語),因為使用該語言的編輯者人數相對較少。

 

  不過虛構的滅絕營又如何進入擁有廣大編輯者的英文維基百科上呢?其中一種解釋是,雖然華沙沒有名為「華沙集中營」的滅絕營,但肯定有一個同名的集中營,而它構成了滅絕營謊言的根基。

 

  毫無疑問,波蘭確實存在過一個由納粹建立的華沙集中營,但它的存在與二戰期間發生在華沙的兩次反抗有關——1943年的華沙猶太區起義和1944年的波蘭華沙起義。格拉博夫斯基教授解釋說:「華沙及周邊地區有一些規模較小的集中營和勞動營,所謂的『華沙集中營』其實是泛指散佈在城市各處的拘留所。其中最重要的是猶太人區裡的監獄,因為它在華沙起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波蘭編輯者為此創建「華沙集中營」的條目很合理也毫不奇怪。然而,從最早的編寫到多年後的重寫之前,這則條目裡包含了一些錯誤資訊,例如詳細描述華沙的滅絕營,但這個謊言又因為真實的地點,得以在維基百科上存留下去。條目的第一版聲稱:「根據各種估計,大約有20萬人在二戰期間被德國人殺害。」接著暗示人們為何對這個死亡集中營知之甚少,寫道:「關於集中營的資料被燒毀了,而毒氣殺害囚犯的鐵路隧道也被炸毀。」

 

  德萊弗斯解釋說:「這完全是荒謬的無稽之談,華沙確實在猶太人區建立過集中營,將猶太人囚犯(主要來自匈牙利、希臘和義大利)帶到那裡。但這跟20萬波蘭人在毒氣室被殺害的虛構故事毫無關係——可悲的是,這個故事今天正成為波蘭扭曲大屠殺歷史的一部分。」

 

  華沙,忽然出現的毒氣室

 

  1990年代初,波蘭民族主義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說法,謊稱華沙曾經有具備毒氣室的滅絕營。格拉博夫斯基解釋說:「這些小型的集中營被右翼陰謀論者誇大,聲稱有成千上萬的波蘭受害者。他們的目的是希望增加波蘭的損傷,從而提高波蘭受害者的地位。」

 

  兩位學者皆表明,20萬這個數字在當時的背景下意義重大。在1944年的波蘭起義中,約有20萬波蘭人遭到殺害。如果再增加(虛構的)20萬波蘭人死亡,華沙的死亡人數將提升到40萬——幾乎與在猶太人區被殺害的猶太人數量相同。

 

  德萊弗斯解釋說:「藉由憑空捏造20萬名受害者,他們試圖把猶太人大屠殺和波蘭大屠殺相提並論。按照這個邏輯來看,死於毒氣的方式似乎也很合理,但這完全不是事實。」

 

  在華沙集中營的實際死亡人數具有爭議,大約落在4000至20000人之間。然而,到維基百科時數字卻變成了20萬人,更令人擔憂的是它還被引用至其他相關條目:例如「納粹集中營」的條目裡聲稱「有高達20萬人死在華沙」,來源直接引用維基百科內部的條目,顯示虛假資訊是可以在維基百科內部不斷繁衍擴散。

 

  Icewhiz認為,20萬這個數字就應該是一個警訊,因為這代表華沙集中營是一個比索比堡集中營和馬伊達內克集中營還要大的滅絕營。當然,事實並非如此也沒有人這樣認為,這些虛假資訊只是在波蘭編輯者的協助下蔓延。

 

  在「二戰波蘭被德國佔領期間的納粹集中營」條目裡,與華沙集中營有關的虛假資訊在網路上存留了將近13年。為了增加誇張的死亡人數,編輯者還刻意刪掉「這些集中營的主要目的在於滅絕猶太人」這一行文字,希望凸顯波蘭大屠殺,進而淡化猶太人大屠殺的數目。

 

華沙集中營。

 

  這些兜售華沙集中營陰謀論的人,借助真實的集中營地點與誇大的死亡人數,成功通過了維基百科的第一道防線,但他們是如何克服維基百科社群規定敘述必須有可靠來源的要求呢?答案是:精緻的腳註與見不得人的來源。

 

  這個謊言的核心是二戰期間華沙存在毒氣室,而且納粹系統性地殺害波蘭人。早期版本的條目聲稱:「黨衛軍、國防軍和警察圍捕了(非猶太人)平民……許多被捕者首先被轉移到華沙集中營,他們不是被槍殺,就是被送往毒氣室毒死,而毒氣室位於華沙西站附近的鐵路隧道。」

 

  格拉博夫斯基笑著說:「啊,沒錯,這條隧道是毒氣室!但這當然是玩笑話。」因為僅500公尺長的隧道,幾乎不可能當成密閉的毒氣室使用。但這個玩笑卻表明:即使是已經被拆穿的資訊,也可能被意圖散佈謊言的人當成合理的來源。

 

  民族主義的追隨者

 

  《衛報》駐華沙記者克利斯蒂安‧戴維斯(Christian Davies)曾發表文章闡述波蘭政府如何趁著民粹主義風潮將自己推上權力寶座,這些虛構的故事擁有自己的生命力,在大屠殺歷史中扮演關鍵角色,並培養出一批忠實民族主義追隨者。

 

  戴維斯寫道:「這個論點最早出現在1970年代。當時,共產政府負責調查波蘭納粹罪行的法官瑪麗亞‧特茲欽斯卡(Maria Trzcińska)聲稱……華沙西站附近的鐵路隧道曾被改造成巨大的毒氣室。」戴維斯認為:「如果能夠證明德國人建造了毒氣室,而目的是消滅『非猶太裔波蘭人』,就能破壞大屠殺罪行的特殊地位。」

 

  然而,這點從未得到證實,事實上,特茲欽斯卡的研究從未被雇主,也就是在共產政權倒臺後取而代之的機構「波蘭國家記憶研究院」(IPN)所發表。不僅如此,她在2002年獨自發表的研究論文更被國家記憶研究院任命的兩名歷史學家徹底推翻打臉。

 

  其中一名學者波格斯勞‧科普卡(Boguslaw Kopka)在2007年出書表示他們「完全推翻了特茲欽斯卡漏洞百出的理論」。例如,據目擊者稱在隧道裡發現了「齊克隆B」(Zyklon B)毒氣罐,但現場並沒有毒氣罐存在過的證據。三年後,從事攝影和影片證據研究的華沙戰爭學者齊格蒙特‧瓦科夫斯基(Zygmunt Walkowski),被國家記憶研究院任命調查特茲欽斯卡的理論,他也找不到任何證據支持特茲欽斯卡的理論。相反地,他還發現理論錯誤的證據,例如毒氣室理論中最重要的通風口,但鐵路隧道的通風口都是在戰後數十年的1970年代才建造完畢。

 

  然而,就像戴維斯所說:「特茲欽斯卡的理論受到的質疑越多,他的支持者就越堅定。他們舉辦遊行、示威、公眾集會和宗教紀念儀式、散發虛構的地圖、推廣虛構的證詞和證據,並竄改了維基百科條目。」戴維斯的一席話引起了Icewhiz的注意,並引領他研究這整件事情。

 

被說成毒氣室的鐵路隧道。

 

  特茲欽斯卡的理論成為了維基百科的華沙集中營基礎,例如20萬這個數字。多年來,維基百科的華沙集中營條目稱:「在1942年至1944年間,每天約有400名華沙受害者遭到逮捕,被拘留者被轉移到華沙集中營。」400這個數字是根據特茲欽斯卡引用的「未經證實的目擊者」說法,但卻被支持者用在維基百科上來推算死亡人數:每天400人死亡,乘上集中營運作的天數,得出總共超過20萬人受害的數字。

 

  儘管國家記憶研究院拆穿了特茲欽斯卡的理論,但在維基百科上卻成為了資料來源,謊稱「在那裡發現了相當數量的毒氣罐」。在波蘭編輯者的推波助瀾下,特茲欽斯卡反而成了名副其實的歷史學家。

 

  德萊弗斯說:「正是這個理論和推算讓波蘭人說出『不只有你們猶太人才被毒氣殺害』的言論。」但事實上,猶太人和波蘭人不是同等的受害者。波蘭人或許是經歷種族清洗的受害者,但並不是猶太人所面臨的種族滅絕。

 

  被扭曲的「國家記憶研究院」

 

  隨著右翼民族保守主義政黨「法律與公正」於2005年在波蘭崛起以來,這種形式的大屠殺修正主義從陰影中崛起,順勢成為了波蘭的法律。德萊弗斯指出,一年半前通過的「大屠殺法案」是最好的例子,該法禁止將納粹罪行的責任歸咎於波蘭人民。此外,它還改變了國家記憶研究院原有的作用,將「保護波蘭民族聲譽」的義務納入其中。

 

  德萊弗斯說:「自從法律訂立後,國家記憶研究院的功能也改變了。今天,他們的官方使命是捍衛波蘭聲譽,正因如此他們更應受到檢視。」格拉博夫斯基補充說:「五年前我還會考慮跟國家記憶研究院的研究員組織研討會,但他們今天更關注如何扭曲大屠殺真相——他們單純是這種修正主義的新打手。」

 

  也許最令人驚訝的是,華沙集中營的謊言雖然在英文維基百科獲得成功,但在其他語言中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例如儘管條目被翻譯成12種語言,但它從未被翻譯成希伯來文,只有在其他條目中提到華沙的猶太人區。在德文維基百科中,這個錯誤很快就被修正了。即使在波蘭,修正主義的編輯者也面臨比英文版更大的阻力:例如波蘭文的條目只稱死亡人數「具有爭議」,在過去的三年也不再把華沙集中營描述成滅絕營。但是,英文版的條目直到2019年5月前,還在繼續散播這個謊言。

 

  格拉博夫斯基解釋說:「波蘭的民族主義者並不在乎波蘭文寫什麼,因為他們已經控制了全波蘭的話語權。它們雖然主導波蘭的敘述,但無法主導國際的觀點。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瘋狂湧進維基百科,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我聽說有數百名志願者。」但根據Icewhiz的說法,編輯者數量應該不超過六、七個,他說:「你不需要太多人就能掌控整個議題走向。」

 

被俘虜的猶太人由德國軍隊率領到集結點驅逐出境。

 

  Icewhiz坦承自己可能有點偏執,在過去的一年半中,他近乎瘋狂地記錄了少數編輯者企圖重寫大屠殺歷史的軌跡。他認為這個編輯群由波蘭僑民所組成,而他們的民族主義立場遠比波蘭主流的還要更極端。例如,他點名帳號為「Poeticbent」的編輯者、波蘭裔加拿大人理查‧蒂爾曼(Richard Tylman)。Icewhiz聲稱,除了誇大死亡人數外,蒂爾曼還積極參與竄改波蘭修正主義者最敏感的相關條目:許多波蘭的猶太人其實死於非猶太裔波蘭人手中。在這方面,修正主義者另一個最痛恨的敵人是格拉博夫斯基,因為他的研究重點是納粹佔領波蘭後期,當地波蘭人對猶太人所進行的「追捕」。

 

  最著名的例子是1941年7月在拉齊烏夫發生的大屠殺,當地波蘭人圍堵了數百名猶太人鄰居,將他們關在穀倉裡,並放火活活燒死。然而,蒂爾曼卻在條目謊稱「國家記憶研究院的一些來源指出,這些猶太人其實是被納粹的準軍事部隊殺害」,他的謊言在維基百科上存續了十多年。該編輯者更間接否認波蘭對猶太人最惡質的暴行:1941年7月發生在耶德瓦布內的大屠殺。歷史真相為波蘭人是殺害300多名猶太人的幕後黑手,但蒂爾曼捏造的版本中指出,納粹在拉齊烏夫和耶德瓦布內使用了「類似的手法」,暗示並否認波蘭在兩起大屠殺中的共謀行為。

 

  Icewhiz表示,他之所以把這些事情告訴《國土報》,是因為他幾乎輸掉了這場「修改大戰」。如果有一家權威媒體對他的言論進行審查,並報導整場騙局,對於他所捍衛的歷史真相或多或少能發揮作用。

 

  2019年9月28日,Icewhiz果真輸掉了這場戰鬥。他把自己的發現提交給維基百科的最高仲裁機構,而波蘭的編輯者得到辯護的機會。他們對指控不以為意,宣稱這只是一些「很小的錯誤」。此外,他們反過來指責以色列編輯者在維基百科上不斷騷擾他們,並指控他們對波蘭和波蘭人帶有仇恨。

 

  最終,維基百科做出不利於Icewhiz的裁決,他被禁止編輯任何與波蘭和猶太人大屠殺相關的條目。維基百科的裁決也接受波蘭編輯者的指控,表明Icewhiz對「Polocaust」和「Polophile」等詞的使用是「種族歧視」。由於這項決定,自那以後當任何一個編輯者試圖為另一個編輯者或來源標上「修正主義」或「反猶主義」標籤時,都可能被維基百科視為仇恨言論。一名熟悉相關爭議的編輯者表示,這個裁決幾乎等同讓波蘭的修正主義者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地竄改英文維基百科。

 

 

原文出處:Haaretz

 

 

你可能會喜歡

雪的城堡,國之邊緣:瑞士電音搖滾樂團KADEBOSTANY

利維夫:一個向世界開放的傷口

科學家發現:狼會餵小狼吃藍莓

在《盲山》,女人不是人,是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