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井一二三
譯|張秋明
台日同名的火車站
近年來台灣也開始受到日本鐵道迷的矚目。理由之一是日本和台灣同名的火車站多達三十二個。
分別是松山、板橋、桃園、富岡、豐原、大山、日南、清水、追分、大村、田中、水上、新市、大橋、岡山、大里、龜山、中里、新城、平和、豐田、南平、大富、瑞穗、池上、關山、竹田、東海、竹中、橫山、富貴、豐富。
台灣方面,這些名稱幾乎全是在一九二○年變更行政區劃分時的統一命名。不過從「大和」變更而成的「大富」、從「林田」變更而成的「南平」,在日本也找到了與變更後相同名稱的車站。
由於站名大多取自於地名,有些地名跟日本人的姓氏一樣。所以例如姓氏為松山、富岡、大山、清水、大村、田中、大橋、竹山等的日本人想要跟台灣鐵路火車站的看板拍張紀念照也不奇怪。就像台北街頭來自中國的觀光客一發現寫有故鄉地名的道路標識,就要合影留念一樣。
順帶一提的是漢人的姓氏基本上是單姓,很少有雙姓。一如俗稱的「百姓」花樣也有限。中國整體以李、王、張為三大姓。台灣因為來自南中國者較多,分布也集中,最大姓氏是陳,占兩千三百萬總人口的一成以上,約兩百五十萬人。第二大姓氏為林,其次依序是黃、張、李、王、吳、劉、蔡、楊等。前二十大就占了總人口的七成。
要跟姓氏來自地名的日本人一樣找到相同的站名,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另外因為有利於吸引彼此的觀光客,台灣的台東線關山站和日本越後心跳鐵道關山站、台北松山站跟愛媛縣松山站等各自締結了姐妹站的關係。台灣觀光協會還舉辦了邀請三十二位跟台灣火車站同名的日本人來台一遊的宣傳活動。和樂共處豈不美哉!但如果回顧歷史,假設戰爭結束當年台灣行政公署下達的指示被徹底執行,恐怕將不會留下如此多的日式地名和站名吧。
台灣在戒嚴令下的三十八年,中小學校沒有教過台灣的地理和歷史,因此經常出現熟知中國的河川名和鐵路交通路線,卻對本地的河川名、建築物由來等一無所知的窘況。
「從小就被教育那是總統府,沒想到原本竟是日本人建的總督府!真是太驚訝了!」經常聽到有人這麼說。
彷彿反作用般,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刊載殖民地時代歷史地圖和事件的書籍大量出版,在歷史教育空白的背景下蔚為一股風潮。
台日共通的地名和站名絕非偶然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一九二○年台灣總督府調整行政區域統一改名的結果。但此一事實不只是日本就連台灣也少有人知。例如高雄市美濃區和岐阜縣美濃市於二○一二年締結為姐妹市。當時只舉出同名和彼此都努力繼承傳統文化之由,幾乎沒有提到從彌濃改名為美濃的歷史經過。於是不時能瞥見「造訪岐阜縣美濃市,因為擁有相同地名的地方給人一種浪漫感覺」的遊記。
二○一八年彰化縣的台鐵田中站和長野縣的信濃鐵道田中站簽約時,雖然報導了台灣田中站於一九○五年開業時的原名是田中央站,一九二○年才改名為田中站的事實,卻沒有詳細說明歷史背景。而且台灣方面的宣傳文案是「日本有一百四十萬人的田中桑,歡迎務必來台灣田中站一遊」,日方則是回應「長野田中站附近還有跟台灣同名的追分站」。
或許雙方都刻意不掀開歷史的真相吧。畢竟兩造合意的交流關係,第三者何必不識相地硬要插嘴。只是有一點必須明說:我從未遇到過不知道台灣接受過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相反的經驗卻數不勝數。
結語
用日文寫一本關於台灣的書,對我而言是長年以來的課題。
儘管是生於日本長於日本的日本人,我卻因意想不到的偶然從事起用中文寫作的工作。將近三十年投稿於香港、中國的報章雜誌,還出過書,但要說交情最深的非台灣莫屬。在《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國語日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等報紙刊物寫專欄,交由台北大田出版社發行的著作也多達三十本。
之所以能夠從事這份工作,完全是因為台灣有許多深切關心日本的讀者所致。回首從前,還記得最早寫信給我的讀者年紀比我父母還大,出生於一九二○年代。而今則是有一九九○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寄來E-mail。就算不同世代的經驗和價值觀有別,他們對日本的關愛之情卻是一致,這一點讓我感動的同時也感覺焦躁。
我想起有一次首度到日研修的台灣研究所學生中,有人面帶不解地提出疑問:「為什麼台灣關於日本的資訊到處都是,日本人卻對台灣幾乎一無所知呢?」
還有一次滯留日本從事研究的台灣某大學教授問我:「似乎日本人關心的台灣經常是和日本有關係的台灣,難道他們無法想像跟日本沒有關係的台灣嗎?」
基於以上經驗,我既然從事寫文章的工作,便發願有一天要用日文寫本有關台灣的書,介紹給更多的日本讀者知道。同時也考慮到既然要寫關於台灣的書,就必須用新鮮的口吻敘述。
意外的是隨著時間經過,總會發生無法預知的變化。東日本大震災後,來自台灣的巨額捐款就是改變的契機,大幅改善了日本人對台灣的印象。旅行之後愛上台灣的人變多了,台灣也躍升為日本高中生海外畢業旅行目的地的第一名。東京街頭上常見年輕女孩大排長龍,準備品嘗來自台灣的珍珠奶茶或刨冰。
最近幾年出版了許多小我一輪的日本年輕世代所寫的台灣相關書籍,不只是觀光、美食的旅遊書,還有鐵道、建築、新生活哲學等各種分野,相關資料的詳細程度也讓當地民眾驚嘆咋舌。
這一次承蒙筑摩選書給予寫台灣相關書籍的機會,心想終於是時候了,又擔心起該怎麼寫才好,不禁百感交集。
老實說,長年伏案寫作會出現不可思議的現象。當我說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生經驗時,竟得到年輕讀者「得知珍貴歷史一小片段」的感想。不管是台灣、中國、還是新加坡,華語圈的變化來得又快又大,但感覺上又非一語能道盡。看來人只要活上半個世紀、持續不斷地寫文章,自然會變成歷史的一部分吧。從前認為直線前進的時間,似乎從某個時間點起會變成曲線,或許即將到來的「還曆」指的就是這意思。事到如今我才有所驚覺。
如此說來,戒嚴令時代、民主化時代、國民黨時代、民進黨時代,親眼目睹過以上台灣的不同時代,或許意味著我也曾活過那一段歷史。還有長年以來讀中文書、寫中文文章、甚至這段期間跟各式各樣台灣人們的相遇,腦海中不斷反芻浮現在他︵她︶們臉上表情的含意時都是。
因為平常是用中文執筆,所以在日本常被問到「究竟都寫些什麼」。近代以後的中國文學有所謂「雜文」的類別,意思不同於日文的「雜文」,指的是帶抒情性的評論文。魯迅是雜文始祖也是代表作家。我的中文專欄,目標就是寫那種形式的文章,此番用日文寫本書也採取一樣的方針。
最後要藉此機會,對本書問世為止不斷給予我支持的各位表達由衷的謝意。首先是身邊的家人。還有將我引介給台灣媒體界的詩人楊澤先生。二十年來持續不斷幫我出書的台北大田出版莊培園小姐、蔡鳳儀小姐。永遠的參謀隨時為我解答的東森電視台吳如萍小姐。撥冗接受採訪的吳叡人老師、米果小姐。以「不只是親日和古老建築的台灣」邀約我寫出本書的河內卓先生。居中幫我們牽線的管啟次郎先生。還有美麗島,台灣。
謝謝大家,多謝!
二○一九年二月,東京國立
新井一二三
書籍資訊
書名:《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台湾物語: 「麗しの島」の過去・現在・未来
作者:新井一二三
出版:大田
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