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擔憂合成器會毀了音樂的時候

合成器的聲音有如「狂吠的地獄犬——這些聲音源自沒有人類、只有惡魔存在的世界」。

 

  曾幾何時,人們認為合成器的聲音新奇而獨特,能激起強烈的情緒反應——憤怒、恐懼、笑聲。英國教授尼古拉斯‧洛達迪奧(Nicholas Laudadio)在《科幻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期刊寫道,一位德國音樂學家在1954年抱怨,合成器的聲音讓他想起「狂吠的地獄犬——這些聲音源自沒有人類、只有惡魔存在的世界」。

 

  當然,電力傳輸聲音的技術與電話同樣悠久(1876年)。然而,直到1959年半導體晶體管問世後,發明家羅伯特‧穆格(Robert Moog)才發明出消費級的合成器(體積跟梳妝台差不多),讓音樂家可以敲擊鍵盤完全控制音高和音符。在此期間,音樂家和機械工發明了電子樂器,但這些樂器不是難控制,例如優美的特雷門(Theremin),不然就是只有大型唱片公司才買得起。

 

羅伯特‧穆格發明的消費級合成器,體積跟梳妝台差不多。

 

  此外,電子音樂也經常被音樂家自己懷疑,許多人擔心科技會取代表演者或作曲家的位置。洛達迪奧透過研究1950年代的科幻小說,觀察過去人們對合成器的態度:包括查爾斯‧哈內斯(Charles Harness)的《玫瑰》(The Rose)和小洛伊德‧巴格爾(Lloyd Biggle Jr.)的《調音匠》(The Tunesmith)。

 

  《調音匠》以諷刺手法描述了人們對合成器的想法。故事背景發生在不久將來的一個專制政權,公眾唯一能收聽的音樂只有「商業廣告歌曲」。雖然這些音樂是人類作曲家所創作,但他們的創意受限於合成器的配置與音樂工會的嚴格審查制度。此外,這些機構還禁止了任何的原聲樂器,懼怕無法控制它們對聽眾造成的情緒影響。

 

  主角巴奎是一名作曲家,他因為太過執著於曲調而遲交了作品,後來遭到解雇。他被迫在一間廉價酒吧裡演奏「低俗的音樂」,但他發現酒吧那台走音破舊的合成器讓他擁有更多的表達方式,於是他進一步修改機器,並偷偷舉辦音樂會演奏,最終喚醒了聽眾的強烈情緒。等到公會把巴奎關進監獄(誣陷他謀殺)也已經太晚了,各地音樂家紛紛拆解與修改合成器,觀眾也關掉了電視重新參與現場演出。

 

1970年,鍵盤手Keith Emerson用穆格製造的合成器演奏。

 

  洛達迪奧的研究結論認為,電子音樂過去之所以被壓抑,更多責任在於社會大眾的誤解,以及過度擔憂合成器會毀掉音樂的態度,而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即使到今天,同質性高的主流音樂文化與創造新聲音的小眾音樂家之間的緊張關係仍然存在,這一切都取決於人們如何看待新的事物。

 

 

原文出處:Jstor

 

你可能會喜歡

朋友的婚禮就是友誼的葬禮:《閨蜜的歷史》

然後大家終於發現不能把「鐳」放進食物裡了

治理阿拉斯加小鎮長達20年的貓

安妮‧洛瑞:一切都好,但感覺奇糟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