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不過一顆旋鈕:馮內果《自動鋼琴》

《自動鋼琴》故事設定於紐約的伊利安州,隔著橋的兩岸分佈著兩種階層。 

 

  作為馮內果(Kurt Vonnegut)第一本長篇小說,《自動鋼琴》(Player Piano)確然有其粗糙處,包括人物較多發散扁平、無從理解主要角色以外的所思所想、後期結構筆觸較亂、結尾意欲太過顯白云者,未臻至馮內果後期融幽默諷喻與行文暢然於一體的境界。或許名聲不如類似性質的《美麗新世界》、《1984》及《我們》,但作為1952所先行的世界預言,它仍舊如巨型器械遺址橫亙在前往烏托邦的山頭前,舉目盡在,不得無視。馮內果向來不只被視為個科幻小說寫手,科幻類型素材被壓製成輕薄一片,他所關注的是,如何隔著這一層前設去拓印人的輪廓,探究人類在宏觀層次下反被忽略的荒唐和哀怛。
 

  《自動鋼琴》故事設定於紐約的伊利安州,隔著橋的兩岸分佈著兩種階層,其一是高階工作的經理人與工程師,他們負責建造機具、運行生產日用品的大型廠房,接著會由上頭進行配給,將此資源分配給其餘大眾。而所謂上頭並不是總統(他甚至只是個蠢蛋)或律法,而是統括一切分配策略的最高機體,人們稱之為EPICAC:藉由分析所有群眾的歷年紀錄、智商分佈、特質拆解,它判斷了未來物質配置、公務人員陞遷調職、薪資調漲與否等狀況。狀似神祇,它碾壓了所有立體血肉換來億萬組數字,然後運算它們一如內建小遊戲,無視實際生命消磨的悲喜憂歡。橋的對岸是被EPICAC刷下高階工作的疊疊資料,又分為幾類:那些技藝專長被機器汰換的人,以及那些尚未被汰換,或者因成本考量不利於替換的行業,總而言之,皆是些身份地位低落的工匠,雖具有實際修理故障機械的能力,然在這無用武之地的世界中,他們被稱為破爛隊,成天僅能在酒吧閒聊,消磨無事的未來。
 

  此機制第一層的矛盾在於,工程師們拼命在研發更先進、應用範圍更廣,也同時汰換掉更多人的工廠機器,但卻也有可能替換掉自己所做的工作。進步被詮釋誠一種幾近迴圈、荒謬的不得不,於是技術越成長,就越像在自殺,被自己所親手製造的電路板取代,無疑是最鮮明的諷喻形式:人總是努力創造出收編自己的體制,問題在於,這個收編界線在哪裡,是不是能夠攏括一切身而為人的特質進入架構內?或者說,真有什麼東西是無從被取代與限制的?

 

輕薄敏迅在這世代似乎成為正向形容詞,比較級重複堆疊的結果,未來渴望更限縮更先進一如至奈米夸克。

 

  主角保羅的的父親曾是最靠近器械之神的肉身,操盤世界物產分佈的領袖之一,保羅現在也正坐在工廠經理位置,渴望復刻父親當年的地位,但在故事進程當中,他卻逐漸在這毫無生氣的僵死結構中積澱出懷疑一被計算好的生命樂趣何在?一指便能完成所有勞動,再往後的閒暇有何意義?故事便隨著保羅漸次醒覺而前行。然啟發點稍嫌隱晦,無論是反動份子拉瑟在酒吧對其言那些貌似瘋癲的話語,或者好友分能尼實際行徑的離經叛道,都有些模糊帶過,不太能忠實代表保羅價值觀的演變歷程;最後在出賣朋友與升遷抉擇間亦缺乏張力與連結,顯得有些冗贅。
 

  縱使如此,作者依舊緊抓著核心議題探詢:人與世界的關係若加上進步機械技術,會組構成何種面貌?故事中有段插曲很有趣,保羅因受夠了都市裡過於便捷的起居日常,透過房產部門找到一座所剩無幾的傳統木屋。未有一鍵洗衣、寬大屏幕以及無限暖氣,這舊屋功能極盡原始被動,需要劈裂柴木,升起壁火才能提高室內溫度;洗衣則要忍受雙手浴於冰水、不斷搓揉所引發的不適。所有維繫生命的勞動變得如此沈甸,巨大而蠻橫地佔去了面向未來的視野,然在與它互動時,你卻能純粹嗅聞到世界本真樣貌,重現最初人們試探它、對抗它、拆解以至於共存的姿態,那些揮舞和彎腰蹲姿都理所當然,它們讓你在土地上有個蜷曲凹穴,安眠當中,能與自然共生共息。當保羅熱切的將這座屋舍呈現在妻子阿妮塔面前,她也欣喜,但理由是她能夠將那座洗衣機移過來,電動除塵機能夠塞在木牆角落......
 

  輕薄敏迅在這世代似乎成為正向形容詞,比較級重複堆疊的結果,未來渴望更限縮更先進一如至奈米夸克,那是我們不至顯微看不見的新人類,一秒都嫌太久。光譜相反處的笨重、厚實、緩慢等詞彙遂被遺棄在末尾,泛黃後載入史冊。人類價值趨向反應了器物發展轉變,也連帶影響了對外界的思維模型,好比海德格在後期轉向後關注物質性,關注工具與主客體間的駁斥與反轉,將所有世界外物皆盡資源化,僅剩下挖掘與否的是非選項,這是他對於科技的質疑。
 

  馮內果所打造的,便是將奉行單一價值至極端的狂想,讓人面對世界顯得超級無聊,只剩下按幾顆按鈕,拉幾下手把可供互動;同樣的,世界處理人也很無聊,一翻兩瞪眼,加減乘除,微分積分,跑出結果,結束。猶如保羅在酒吧所看到的那架自動鋼琴,投進五分錢,琴鍵上會如鬼魂般躍動流轉,演繹出一首古典著名曲目,細緻如按壓彈回琴鍵的時機,輕重拍之間激昂與微弱都掌握得恰如分寸。我們終於不必浪費數十年涵養藝術家,日夜反覆琢磨彈奏的姿勢、充實對樂理樂曲的理解,因為,這一切成果都只值五分錢,甚或不如。從今以後,亦會有更多概念自動化,規格化,廉價化,如果我們的一切特質都能改裝置換,那人類最終是進步呢,還是退化?

 

書籍資訊

《自動鋼琴》-馮內果,1952 [中譯本已絕版,原文書見連結]

你可能會喜歡

清醒的活著比死去需要更大的勇氣:《八百萬種死法》

不那麼珍奧斯丁的《勸服》:一部自怨自艾的諷刺機器

自由已死,主義長存:《自由主義:從理念到實踐》

分裂之後,理解之前:《你的耳朵裡是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