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岩本茂樹
譯|簡捷
「跟蹤狂」這個詞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社會上的呢?
請看警察廳彙整的跟蹤騷擾受害統計圖。可以看出跟蹤騷擾受害者年年呈現增加趨勢,但二○○○年的件數為零。也就是說,規範跟蹤騷擾行為的相關法律於二○○○年十一月實施之前,日本的紀錄上沒有任何跟蹤狂的案例。
更進一步來說,「跟蹤狂」(ストーカー)這個詞直到一九九五年才在日本誕生。
這一年,美國記者林登‧葛羅斯(Linden Gross)的著作《得不到你就傷害你:跟蹤狂與被害者的真實故事》(To Have Or to Harm: True Stories of Stalkers and Their Victims)推出日譯本《ストーカー──ゆがんだ愛のかたち》,書腰文案寫著:「震撼全美女性的恐怖事件!明天受害的說不定就是你!!」
翻開封面,有一篇題為「致各位讀者」的序文,摘錄文末如下:
總而言之,愛情與妄想這些感情不分國界,希望此時此刻發生在美國的恐怖跟蹤惡夢,永遠不會發生在日本。
《得不到你就傷害你:跟蹤狂與被害者的真實故事》
可惜葛羅斯的祈願沒有成真。
一九九八年,精神科醫師香山理香(香山リカ)前往一場為中高齡聽眾舉辦的演講會,聽見主持人說:「談戀愛沒什麼不好,但是大家要小心別被跟蹤狂盯上了。」
這句話在會場掀起了熱烈反應。
跟蹤狂指的是「基於戀愛等情感,未經對方允許反覆糾纏騷擾」,看來這個詞語已經沒有世代之分,成了日常當中出現的詞彙。
《愛自己是怎麼回事》(〈じぶん〉を愛するということ)
日本人彷彿早已等待這個詞彙許久,葛羅斯提出的「跟蹤狂」一詞立刻廣為日本民眾接受,深入普及到社會當中。從這個現象可以推測,跟蹤騷擾行為恐怕不是從這一年才開始出現,而是由於「跟蹤狂」一詞的普及,我們才開始看見這種行為。
葛羅斯對於「跟蹤狂」的討論,圍繞著社會上深植人心、以男性為中心的故事展開:「一開始對方雖然不想和自己來往,不過後來順利發展成親密關係。」
換言之,社會上不分男女,對於眾多男性「積極求愛」戰略的支持力量,才是所有跟蹤騷擾事件的核心所在。
香山引用精神科醫師春日武彥的「內在跟蹤狂」一詞,說明任何人內心都有成為跟蹤狂的因子,並向讀者介紹文化人類學家上田紀行提出的另一種「內在跟蹤狂」。
上田指出,跟蹤事件雖然是跟蹤狂本人應該負責的問題,但是「我」無意間在別人身上塑造出跟蹤狂的他人意象,也必須為此負起一部分的責任。根據上田的論述,現代社會雖然追求與他人交流,不過一旦溝通過程不順利,便會產生單方面放棄與對方來往的傾向。放棄這段關係之後,對方做出任何無法理解的舉動都會立刻被歸類於跟蹤狂的範疇。
這就是在自己內心賦予他人跟蹤狂的意象,也就是「內在跟蹤狂」的問題。
再回頭看看我追愛失利的故事。女生沒有赴約,我卻再三糾纏,當時我內心的邏輯是:我確實懷著淡淡的期待,心想也許這段感情還有希望也不一定。但是沒有從她口中聽到明確的拒絕,我永遠都不知道她沒有到行基菩薩像前赴約的理由。
換句話說,如果用標點符號來比喻,她必須親口畫下「句點」,我才能為自己這段感情畫下休止符。反過來說,聽到明確的拒絕之前,不論發生什麼事,對我來說都只不過是「逗點」,還有繼續下去的可能,所以才遲遲無法放棄這份感情。
直到真正畫下句點、結束這段感情,我才有辦法將它收進回憶的抽屜。再進一步說,唯有如此我才能放下過去,迎向下一段緣分。
但是現代人往往不願意冒犯別人,例如傳訊息或寄電子郵件的時候,某些人會選擇以不回應的方式暗示對方,「這樣你應該理解『我們的關係已經結束了』吧?」這種做法等於是將自己的答案寄託於對方的解讀,主動將產生誤解的可能性交到對方手中。
此外,我也聽過學生提起下列這種狀況。
那位同學說,他交往的對象「突然傳訊息說『想分手』」。僅收到這句訊息,無從得知對方是以什麼樣的表情說出這句話,也不知道分手的理由,有些人無法就此為這段關係畫下句點。
既然已經走入一段關係,即使冒著被對方討厭的風險,也應該直接將自己的想法清楚、明白地表達給對方知道。對於共同度過一段時光的人,這才是最低限度的回禮,難道不是嗎?
否則誠如上田紀行所言,萬一對方像我一樣,跑來追求這段關係的「句點」,恐怕又會塑造出「內在跟蹤狂」的他人意象了。
當然,任何人都有成為跟蹤狂的可能。即使分手了,仍然應該好好對待曾經交往過的對象……有時候這種想法也可能造成問題。
葛羅斯指出,假如你以為把對方當成跟蹤狂只是自己想太多,選擇滿足跟蹤狂一部分的要求,那可是萬萬要不得。「這樣對方應該就滿足了,不會再來糾纏我了吧!」
這種樂天的想法會帶來什麼樣的危險呢?葛羅斯是這麼說的:
「好吧,我知道了,就陪你喝杯咖啡吧。」於是你接受了跟蹤狂的要求。但是跟蹤狂越來越得寸進尺,因為你已經開了先例,所以跟蹤狂自然期待往後你也會同樣答應他的要求。
……
有時候由於害怕傷害別人,我們沒有清楚表達自己能夠做到的限度,或是沒有畫清界線。但是,這就等於給對方打了OK的暗號。
《得不到你就傷害你:跟蹤狂與被害者的真實故事》
「積極追求」與「跟蹤騷擾」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界線存在,但是「男性的積極」一旦發展成暴力,那就屬於犯罪的範疇了。為了避免受害,即使冒著被對方討厭的風險,還是必須以明確的態度清楚表明自己的想法。
社會上總是教育女性,拒絕男性表白的時候態度應該要溫柔。另一方面,《悲慘世界》等超越時代的文學、電影等媒體則不斷教育男性,遭到拒絕仍然積極進攻,才是男性該有的態度。
如上所述,「積極追求」的價值觀深植人心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現代社會還有另一方面的問題,那就是有一部分的男性害怕「被人稱為跟蹤狂」,因而無法採取積極的態度。
這是不是「草食系男子」的成因呢?擔心行為過於積極會遭人指為「跟蹤狂」,也許是草食系男子誕生的原因之一。
「草食男」這個詞彙用以揶揄遲遲不敢向異性示好的男性,也可以說是包括女性在內的世人共享了「男性就是應該要積極」的價值觀,催生出了這個鼓勵男性主動出擊的新詞語。
別害怕談戀愛,第一步先從好好向對方傳達自己的心意開始吧!然後,到了揮別這段感情的時候,即使心裡難受,還是請你為彼此畫下明確的句點。這種態度,也許正是解開跟蹤狂詛咒的關鍵。
(本文為《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為什麼努力沒有用?戴上社會學的眼鏡,幫你解決人生的疑難雜症》部分書摘)
書籍資訊
書名:《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為什麼努力沒有用?戴上社會學的眼鏡,幫你解決人生的疑難雜症》 思考力を磨くための社会学ー日常こそが教科書
作者:岩本茂樹
出版:時報出版
日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