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泯滅人性光輝的戲裡戲外寓言:《雙子殺手》

然而李安搞砸了.或許就如同他所說的:「九十趴的精神都花在技術問題上了。」 

  如果我人生有什麼關於李安的遺憾,就是沒看到120幀的未來3D版《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猶記當年在一般廳好幾刷,只為了重溫那個冰冷又哀傷的故事,這使我不斷的在腦海裡想像,「真正的版本」會有多好,也決定不能錯過《雙子殺手》。然而好不容易第一時間見證,我卻又得到了新的、關於李安的遺憾──就是我看了《雙子殺手》。

 

  我先說說我期待的《雙子殺手》是怎麼樣的,那是一部預告詐欺的電影,看似動作片,實則更多是在處理人文情感的劇情片,複製人與本尊,少與老之間,不只是未來與過去的對話,更是視域的交疊與擦撞,同時大銀幕所要體現的,是兩人心靈的幽深與難測,在相似與差異間,兩人相互追殺,同時產生相互認同,對於李安處理父子議題我是有信心的,那應該會比煎蛋還簡單。

 

  又或者反過來,一部傾注了技術,實實在在的爆米花爽片,在高速運動下的各種打鬥、毫無冷場,一個簡簡單單,輕輕鬆鬆,愉愉快快的,用來拍下一部有自覺的要錢不要名的商業電影(就像《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那樣成功)。

 

  然而李安搞砸了.或許就如同他所說的:「九十趴的精神都花在技術問題上了。」

 

  本片搞砸了最基本的故事與劇本,甚至是更基本的對話,他所委任的編劇搞砸就算了,李安居然也沒有把關質量,將冗長而充滿解釋的對白刪去,使得這個其實很簡單的故事展演部分也過於簡單:

 

  「一個退休殺手發現另一個追殺他的殺手是他的克隆,而他的克隆掙扎於當養育他的傭兵老闆的好兒子,或者放棄被賦予的使命放老頭子退休殺手。」

 

  喔,還有一堆在這故事中出現但並沒什麼卵用的角色,比如前期大顯身手,之後划水的丹妮,還有幾個主角出來跑龍套的朋友,他們被設定為菁英軍人,手腕印著黑桃,然而他們之死,卻不如一張梅花三。

 

  其實這個故事與涉及時空穿梭的《迴路殺手》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複製人也根本不是一個新鮮的議題,這些在選材上的疏失都不是致命缺點,畢竟選材只是食材,決定料理美味與否的還是烹飪手法。然而,過多冗餘的角色以及過於薄弱的情感聯繫就像多餘的食材與過於輕薄的風味毀了這道用料昂貴的料理。在我看來唯一重要的角色只有三個,一個是主角,另一個是主角的克隆,還有克隆主角的主角前老闆兼前老師,這三個角色的三代人結構以及彼此的矛盾才是最重要的,然而故事卻不斷的從這部份發散出去,加上敘事上毫無懸念,更無絲毫驚喜(觀眾看到一個好像應該很重要的角色頭盔被拉起來時居然有人笑了,然而那應該是一個悲傷的時刻),以致於觀眾的情緒根本無法醞釀,因為大多時候觀眾的心電圖都宛如在安寧病房般。

 

所有的轉折都過於理所當然,卻又過於倉促。

 

  確實,電影的動態很清晰,你可以看清楚那晃動的狙擊鏡鏡頭、高速行走的火車、鏡面以及水面、還有燃燒的火焰,以及毫無違和感的年輕版威爾史密斯,然而這些並不能引起觀眾的情緒,只能引起觀眾短暫的聚焦,而短暫的聚焦無法連在一起成為 一種在觀眾內心烙印的景觀,真正聚焦觀眾的不應該是這些,如果說李安以前的作品都做不到這些也就算了,那麼這樣的期待或許是過高的,然而在李安賣的不好的那些作品裡你仍然能夠被感動,想想票房災難的《與魔鬼共騎》的新鮮觀點,以及與之相連的男孩成長記,或者綠巨人浩克,在此之後,有誰能拍出這樣的超級英雄電影?關於一個普通人知道太多自己的身世而遊走在毀滅邊緣的超級英雄電影?而同樣是新技術的嘗試,至少我在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時,一切都是有必要的,被放大且充滿色彩臉孔對比的是無路可去的美國男孩,他的同胞愛他,僅止於那個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他,那種迷茫以及希望到絕望的拉扯,最終讓他只能回到吉普車內,返回那個隨時都會死去的戰場,在那裡,他知道他是誰。

 

  然而《雙子殺手》不是這樣。

 

  我們一直聽到威爾史密斯飾演的亨利不斷的說說說,關於他背負一百多條人命的人生,關於他因職業而泯滅的人性以及逐漸崩潰的心靈,這很好,但是幹嘛一直用說的?這是一部電影,我們可以用看的,而不是用聽的。至於用聽的,本片的音樂也不怎麼樣,除了形塑氛圍提示觀眾應有的反應之外沒什麼記憶點,也沒什麼亮點,而且也總是太早進場。主角被設定為一個萬中選一的優秀殺手,而就在倒楣的一天,一個跟他有一面之緣的女子突然與他有深刻的革命情感,他還能對她掏心掏肺?威爾史密斯所飾演的亨利有殺手的身手,卻沒有殺手的心靈及情感表現,《美國狙擊手》裡那種為國殺戮而飽受扭曲的心靈在本片裡完全見不到,而他與老戰友的羈絆在被追殺過程中也沒有呈現出來,這些本該是李安的基本分,我知道本片想要藉由科幻概念去進行的某種拉扯,關於另一個我與我同時存在,又不同時存在(因為他比我年輕,還沒有經歷某些我經歷的事情)但他同時正走向我走向的路(因為他被某種力量掌握去重蹈覆轍)而更糟糕的是還有一個更糟糕版本的我已經經歷,且正要經歷更多更糟的事情,而他毫無所感……

 

  對於各種「我」的焦慮與不安本該是本片著力之處,卻都只停留在隻字片言,我期望從電影裡得到的不只是概念的推演,還有更多更具體的展演,我想知道亨利的傷痛到底有多麼深刻,我也知道有傷痛的人不見得一定會表現的冷血,甚至可能可以偽裝自己,但是亨利這樣一名職業殺手到電影結束,都沒有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行為來展示他心中的傷痛,開場那一槍狙擊,以及中間與分身的精采的追逐與纏鬥,就耗盡了他的精力,也只展現了一點他的能力,但實際上他退休,僅僅是基於意識到自己手感不再,其餘的心理狀態變化全部都是由其他的角色說出,或是他自己說出,威爾史密斯還是一貫的討喜,但他所飾演的亨利卻反而不如他本人,瑪麗·伊莉莎白也很討喜,但編劇彷彿跟她有仇一樣,她飾演的丹妮,比起初登場的英勇,後半段簡直就是花瓶。

 

  而所有的轉折都過於理所當然,卻又過於倉促,換言之,過程缺乏鋪陳,無論是老殺手亨利的心軟,或者是小克的背叛,好像我們少看到了什麼,好像那突如其來的一發火箭砲更重要似的。

 

  我們可以往反方向走,去想想技術如何被誤用或者沒有被物盡其用,那種對於鏡面與水體的完美呈現,以及那些被放大的過於清晰以致於背景有時候釋放出大量的無用資訊(本片似乎拿不定主意在背景到底要一樣清晰還是模糊的狀態)又或者因為人物的線條過於銳利導致的那種虛假感(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本片需要用到綠幕來合成,然而本片的人物與背景有時候看起來卻像是合成)名為真實3D,看起來卻像精美的電腦動畫,而複製人的部份,為了講這個題目,費心思用數位來讓威爾史密斯回春真的有那個價值嗎?難道不能找他兒子來與他同台演出就好了嗎?在電影院裡,為了享受戲劇,我們不早就習慣了不同人飾演一個人的不同時期嗎?技術在本片被強調,然而卻無與主題結合。

 

  或許李安誤解了「商業電影」,或許李安應該做自己,他應該相信的是觀眾就算看威爾史密斯還有年輕的威爾史密斯兩人一起郊遊兩小時,我們也會很開心,因為關鍵在於電影的進步,不只是透過技術讓我們看到我們以前所看不到的,更是讓我們重新去看,重新去理解那些平凡無奇的現象,用更細膩的視角看到更細膩的內核。《雙子殺手》跨國拍攝,在各地跑來跑去,然而在我看來只是一種逃避,逃避向內的心靈探索,在技術的路上,李安走得很遠、很勇敢;然而在心靈的路上,他孬了。

 

  電影院很舒服,3D眼鏡很輕盈,畫面很清晰,然而這只是一個主題樂園,而且還是一個不夠有趣的主題樂園,或許《雙子殺手》的失敗終將成為李安下一部大作的墊腳石,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則「技術如何泯滅人性光輝」的戲裡戲外的寓言。

 

 

電影資訊

雙子殺手》(Gemini Man)-李安,2019

你可能會喜歡

我們就這樣拍了《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

逃亡與殘忍,竟成了一體兩面:《布魯克林孤兒》

標準的國語也不過就是不標準的北京話:《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Deep Dark F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