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專業不能凌駕在你們之上?當你用心理學分析《小丑》

這直的不合邏輯嗎?或者,是不合乎「你相信的邏輯」呢? 

  近日《小丑》這部電影引起了極大迴響,與此同時相關評論層出不窮,卻也同時帶來了許多負評;當然,對於電影本身的評論本來就有好有壞,是沒有哪一個角度絕對正確的。不過值得注意到的是,企圖由心理學或者精神分析角度切入劇情的人,似乎有比較大的比例對於《小丑》一片所營造的情感並不買單。為什麼一部《小丑》可以讓我們見到這麼極端的批判,如「完全不合邏輯」、「完全無法理解」、「不合理」、「我沒感覺」,又可以獲得如「超有感」、「我覺得有些點令我發笑,是我的問題嗎?」、「真的!」極佳的好評?

 

  若要稍微描述我看了這麼多影評的感想,應該是:「引起很多人的共感,卻也有一群人堅持這部片糟透了。」引起共感的人們,在臉書社團往往有些特別的回應,通常自己曾體會過相似的境遇、無奈感,或許也在觀影過程中,心裡的某些部分崇拜起小丑的瘋狂──因為那是活在體制下的你永遠不敢去做的。

 

  但不訴諸個人的情感,而嘗試用心理學或其他任何既有的理論體系去分析這部片的人往往不同。通常他們在看完整部片之後,顯示出來的狀況經常是無共感、無法理解。因為這樣的一部電影,對於他們而言,欠缺邏輯、失去脈絡,即使導演呈現出來的小丑被許多人所接受,他們也會堅持這是很失敗的一個作品。

 

  這背後藏著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他們的生活過得極度正向,正向到他們失去了同理劇中人物處境的能力,在這些以心理學作為分析武器的人背後,不同的邏輯無法相互嵌合,他們選擇忽視一個背離心理學脈絡的現實。又或者,他們極度依賴知識,且他們無法思索知識,只能依循;這也就成為了另一個情況:因為這不符合我所明白的知識,所以,它是錯誤的。

 

  忽略與錯誤,該怎麼選擇呢?其實都好,因為忽略很輕鬆,而斷定錯誤則可以成為一種救贖。這兩個方式都會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所以一定也有人不說話,因為那些熟悉心理學而不說話的人,他們明白「心靈」永遠不是一個可以完美分析的事情,「心靈」永遠是一個無垠的疆界,我們可以試著理解、尋找脈絡,但卻永遠不能給予一個斷定的答案。

 

  《小丑》片中發生的那些事情真的怪誕嗎?真的是那麼不合乎邏輯嗎?或者,是不合乎「你相信的邏輯」呢?

 

  恕我直言,如果心理學的理論會導致你無法設想他人處境,而你還覺得自己很對,我只能祈禱你不是真的第一線臨床心理照護者。不管是不是助人者,都要能夠以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才能試著理解及尋找脈絡。如果為數眾多的人對《小丑》產生共感,而你想的不是理解這些共感,而是堅信自己以為的「專業知識」,那麼,放棄你所謂的心理學吧。

 

  因為你根本沒在聽,對吧。

 

 

電影資訊

《小丑》(Joker)─Todd Phillips,2019

你可能會喜歡

只有女人才能讀懂女人的黑暗──《X戰警:黑鳳凰》

《星際救援》——在浩劫之中重拾自己

【全國評論文學獎|電影類佳選】李宛芸:《我們》

日本動畫風格與世界之差異——令人惋惜的《天氣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