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德格與佛教僧侶在電視上對談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不只一次與亞洲的宗教學者對談,他對佛教相當感興趣。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常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他對當代與後來歐洲和美國思想家的影響相當大,而且這股影響力一直蔓延到了泰國。1960年代他曾與佛教僧侶、大學教授馬哈摩尼比丘(Bhikku Maha Mani)進行了一場對談。這位佛教僧侶同時也是電台主持人,後來為美國電視台工作,1963年他到德國電視台西南廣播公司(SWR)採訪了海德格,馬哈摩尼以英語提問,而海德格用德語回答。

 

  這不是海德格第一次與東亞思想家對談,他與佛教的淵源不淺也曾經跟日本佛學者鈴木大拙對談,萊茵霍德‧梅(Reinhold May)在探討佛教和道教對海德格思想影響的著作寫道:「海德格與東亞思想的直接交流至少可追溯至1922年,當時他開始與幾位日本主要思想家交談。」儘管如此,直到1950年代海德格的思想與東方哲學思想之間顯然沒有太多聯繫,他所交流的那些思想似乎對他的主要論述影響很小。

 

海德格與日本佛學者鈴木大拙。

 

  梅提及的「隱性影響」說法可能過於誇張,但海德格確實十分熟悉佛教思想,他在這次訪談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區分比較。在回答僧侶第一個常見問題時,海德格回應說:「一個問題從來沒有被提出(在西方哲學中),那就是對存在的追問」。海德格把「人」定義為「具有語言本質」,但佛教學說並沒有把「人與其他生物、植物和動物之間做出本質區別」。對海德格來說,意識——透過語言認知存在——為人類獨有。

 

  在訪談的第二個部分,僧侶問海德格如何看待西方文化的矛盾傾向:將無宗教信仰的人定義成「共產主義者」,卻把那些生活「遵守宗教規範」的人視為瘋子。海德格回應指出,宗教最根本的意義只是意味「對權力、力量和法律的束縛,以取代人類的能力」。在這方面他認為「沒有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無論是共產主義者信奉的「科學信仰」,或是「無神宗教(即佛教)」。海德格接著還解釋為何他認為不同宗教信仰、哲學思想和政治團體之間幾乎不可能有「直接且簡單的理解」。

 

  儘管人們很容易把海德格的思想——以及其他現象學、存在主義或懷疑論的哲學作品——視為與東方思想具有緊密聯繫,但就像他所告誡的那樣,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海德格在訪談裡大肆指責德國與整個歐洲普遍缺乏人類和諧:「我們與現實和自身沒有任何明確、共同和簡單的關係,這是西方世界的大問題。」

 

 

參考報導:Open Culture

你可能會喜歡

名畫裡的符號意象:《羅浮宮大師名作36講》

Kurt Cobain:離開油漬搖滾,離開西雅圖

漢斯、蘇菲,以及抵抗納粹的學生秘密組織「白玫瑰」

芬蘭人的小確幸: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小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