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點點國家大事:《少女有點事》

《少女有點事》贏得了新世代兒童單元水晶熊獎,一個由兒童擔任評審的獎項。 

 

  《少女有點事》的原文標題是Une colonie,「殖民地」,直接了當的標題令人感到好奇。

 

  這部加拿大電影講述的是一名少女的成長故事。蜜莉雅生活在魁北克的鄉下地區,在十二歲這年升上中學,每日搭乘校車往城裡去。蜜莉雅帶著土氣的打扮,踏入同學之間早熟的派對,初嘗了酒精與性的禁果。正當蜜莉雅感到自己格格不入,她也在課堂上發現另一個孤僻的少年──具有原住民族身分的吉米。蜜莉雅與吉米都來自鄉村,同樣難以適應校園生活,相同的處境使兩人越走越近。然而,隨著她們一點一滴學習北美殖民的歷史,雙方的距離卻逐漸顯露出來……

 

  在柏林影展上,《少女有點事》贏得了新世代兒童單元水晶熊獎,一個由兒童擔任評審的獎項。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孩子們的喜愛,並不令人意外。《少女有點事》只有一百分鐘左右的篇幅,卻處理了青春期的許多煩惱,從校園壓力到家庭失和都有所著墨。在那個愛照鏡子的年紀,銀幕上的蜜莉雅反映了少年少女的心事,顯然能夠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而電影對於殖民主義的反省,自然也具備了藝術電影的深度。

 

  除了歐洲獎項的光環之外,《少女有點事》其實也帶有濃厚的美式風味,令人想起紅極一時的美國YA片。YA是Young Adult的縮寫,也就是青少年的意思。這類電影以青少年為主角,上演美式的高校生活,大多是搞笑大於愛情的浪漫喜劇。《少女有點事》的場景雖然是加拿大的校園,但也出現了許多經典的YA片要素──並排的置物櫃串連起人際關係,俗氣女孩想要加入「辣妹」小圈圈,萬聖節舞會的高潮戲碼──這些都令人想起琳賽.蘿涵的《辣妹過招》這部惡經典。華語片名翻作《少女有點事》,同樣捕捉了YA片的味道。

 

  《少女有點事》獲得了歐洲影展的認可,又展現出美國類型片的根源,似乎遊走在光譜的兩端。這或許並不奇怪,畢竟魁北克本來就是北美稀少的法語區,被稱作「歐洲與美洲的十字路口」。歷史上,魁北克本來是法蘭西的殖民地,居住著來自法國的移民。隨著殖民地割讓給英國,加上美國革命與加拿大獨立,這塊地方的命運不斷流轉,最終成為加拿大的一個省份。保留著相對少數的法語人口,魁北克成為了北美英語文化圈的一座孤島。

 

  身為兩種語言的交會地帶,魁北克與其說是交通順暢的十字路口,不如說是衝突不斷的戰場。雖然魁北克多次追求獨立,卻始終沒有成功,當地居民的立場總是搖擺不定。從電影裡看來,新世代的孩子也透露出英語文化的影響,至少她們的學校生活就充滿美式元素。而《少女有點事》雖然有著歐洲電影的筆觸,卻採用了美國類型片的模式,早已透露出這種曖昧性質。

 

  電影裡的萬聖舞會橋段,最能說明不同語言文化的摩擦。為了參加萬聖舞會,蜜莉雅跟著朋友打扮成五佳人(Fifth Harmony),一個美國的女子歌唱團體。一行人盛裝打扮前往舞會現場,車上撥放著英語的饒舌歌曲,她們也就興奮地跟著唱。蜜莉雅不懂嘻哈音樂,只能尷尬地對嘴唱;但她的朋友也不是真的會唱,不過是學個樣子而已。遇到速度太快的饒舌段落,她們只會哼著沒有意義的音節,勉強呼嚨過去。在饒舌歌曲的英語詞彙掃射之下,這些孩子只能被打入瀕臨失語的境地。

 

  美國YA片的常見主題是宅女模仿辣妹,但《少女有點事》的這群辣妹何嘗不是模仿美式文化的時髦形象?不只是鄉下的蜜莉雅要學習城市裡的穿著打扮,這些城市少女也得在舞會上扮裝成美國偶像,形成一重又一重的模仿關係。萬聖節的面具不只一層,後殖民的變裝遊戲永無止盡。

 

當我們揭開最後一層面具,才終於見到原住民族的面貌。

 

  當我們揭開最後一層面具,才終於見到原住民族的面貌──在萬聖舞會上,吉米穿上大賣場買來的服裝,打扮成「印地安人」的形象。

 

  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提到吉米這個角色,原本也想討論這部電影如何呈現原住民族,沒想到說明魁北克的歷史就花去了大半篇幅。實際上,這可能也透露了當地原住民族的處境──大多時候,他們都被排除在政治議程之外。英語和法語的鬥爭已經沒完沒了,其他族群的聲音也就難以浮上檯面。在一層層的殖民結構之中,原住民族處在最底層的位置,始終難以翻身。

 

  吉米雖然是這部電影的主角之一,戲分不算少,但是他在片中也常常遭到忽略。吉米在學校裡沒什麼人緣,本來就處在大家的視線之外。當老師在課堂上提到北美的殖民歷史,吉米的在場也沒有使同學多加留意。在那場戲中,老師請同學討論課文,一位身材壯碩的男孩就引用課本上的殖民者話語,做出一番嘲弄意味的回答;必須注意的是,課文內容不是歧視性的言論,反而是要說明當時歐洲人的偏見。當下吉米就跟這名男孩槓上,下課後也在走廊上找他算帳。看到對方不打算理會他,吉米又嗆他是娘娘腔,結果還是沒有挑釁成功。到頭來,是吉米自己先動手的,而且還把人高馬大的男孩壓在地上痛打。

 

  這場戲也偏離了校園電影的套路。男生打架雖然是常見的橋段,但通常伴隨著高度的戲劇張力。在這裡,鏡頭卻沒有特寫幹架的場面,反而是透過蜜莉雅的視角遠遠旁觀。何況這場架一點也不精彩,對方根本沒有還手的力氣,只能被吉米單方面毆打。更重要的是,對方一開始就就不想動手,面對「娘娘腔」的羞辱也不動聲色(照理說,這種身材健壯的角色形象,會特別在意男子氣概才對)。這對吉米來說毋寧是最大的羞辱。這裡表現的不是明顯的歧視,而是一種根本的忽視;正是因為這種忽視,歷史課的內容明明「政治正確」,卻還是變相成為一種壓迫。

 

車子就這樣開走了。

 

  整部電影裡最可怕的忽視,或許出現在結局的段落。到了最後,蜜莉雅與吉米已經成為知心好友,蜜莉雅卻不得不搬家離開鄉下。在蜜莉雅準備搭車離開的一幕,我本來預期吉米會現身,給蜜莉雅一個浪漫的道別;沒想到,車子就這樣開走了,一個鏡頭都不給吉米。電影的最後一幕是蜜莉雅寫信給吉米,但也沒有拍到吉米的身影,只有蜜莉雅一個人獨白的畫面。

 

  這時的蜜莉雅走在樹林間獨白,提到自己在新城市裡認識許多朋友,大部分是來自世界各地(身為移民天堂的加拿大)。最後蜜莉雅舉起手,比出手槍的手勢,在心裡對吉米說:「如果我變得跟這些城市人一樣,你就殺了我吧。」卸下美國偶像或歐洲貴族的扮裝,蜜莉雅最終模仿的竟然是原住民族的狩獵姿態。電影至此戛然而止,模仿遊戲卻沒有結束,在Une colonie的簡潔標題下,仍有許多話可以說。

 

 

電影資訊

《少女有點事》(Une colonie)- Geneviève Dulude-De Celles,2018

你可能會喜歡

解嚴年代豈有愛情:作家導演李啓源與《故事派》

直到我們的生命成為他人生命的缺席:《末路狂奔》

或許皆如伊卡洛斯:《只有悲傷才是美麗的》

《天使寶貝法蘭絲》:我想說其實你很好,你自己卻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