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人一把刺刀,騎上駿馬,足以把所有人踐入死亡。《彼得盧:人民之聲》重現了英國1819年的彼得盧大屠殺,光線灑在古典的粗布衣上創造了濃濃的油畫感。那些被典藏在博物館中的畫作,總有著將歷史鑿上的痕跡,透過這樣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將整部電影塑造地如此磅礡,史詩感濃烈。
本片始於一個參與滑鐵盧之役的士兵回到家鄉,終於他參加彼得廣場和平集會結果成了大屠殺的犧牲者,他在本片出現的時間並不多,卻更加刻畫了一個小人物如何被亂世洪流擊碎。彼得盧大屠殺是英國人認為最應該被記在歷史教訓中,卻還尚未被官方列入正式紀念儀式的事件。導演有感於這段悲慘歷史的能見度過低,因而有了這部電影的誕生。
英國是個老牌民主國家,以光榮革命為傲,但從沒有不流血的革命,所有「權利」的爭取都必須謹持前人的汗水甚至鮮血。在本片我們能夠清楚看到一個公民運動的激情與矛盾,即便是為了同一個目標,內部成員也可能主張不同的進程,抑或對於首要任務的認知有差別,當運動基礎從幾十人擴大至幾百人甚至幾萬人時,各方利益必定會衝突,鷹派與鴿派的裂痕也會日益擴大,也許這些都能在幾次取得進展的激情中被掩蓋,但長期下來必定走向分裂一途,這不一定是壞事,一個公民社會最有價值之處便是能容納各種聲音,甚至越發蓬勃。
在觀影的過程中是極為感動的,因為他們每個人的演說都是如此撼動人心,在沒有網路,沒有懶人包的時代,他們用的是一種最為原始卻也最接近民眾的方式傳播思想。而今日,在各大公民運動我們依舊能看到這樣的傳播方式,訴諸情感,拉近人們的距離,塑造共同的目標。
而這裡我們也能看到一個好的演說者的模樣,即便公民運動需要群眾基礎,但無法否認的是領袖幾乎是知識分子與菁英人士,他們基本上衣食不乏,他們有多餘的時間和心力來從事社會參與和思考,他們也足夠聰慧組織民眾,因此我們也無法避免看到片中如亨利杭特這種較為個人英雄主義式的領袖人物。在許多公民運動過後,總有人批評這些領袖或新起之秀收割了運動成功,但這是公民運動無可避免的結果,不同的是,若今天這場運動失敗,也有很大的機率是這群人負起刑責甚至生命。
一個好的演說必定有著高度鼓動性或說煽動性,常有人說不要盲目跟風,但事實上提出想法的人永遠是少數,能理解並支持的人也永遠比盲從的人少,但這些人的支持卻是一份力量;它也絕對是一把雙面刃,但激情的語言不包含任何思想或邏輯,單純只想勾起群眾的激憤與崇拜時,事情的發展將會完全失控。
本片也將當時國會議員及法官的醜態描繪的活靈活現,透過他們的信件往來,偷偷宣布法令等,不禁讓我們發現原來這種技倆兩百年前的英國已經玩過了。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在當時傳遍了歐洲,各大皇室及帝國都在想辦法鞏固舊勢力,經濟低靡、人民福祉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本片雖然沒有敘說這場屠殺的影響,但透漏了記者將這個慘劇傳播給全英國的人民,彼得盧大屠殺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連中產階級與上流社會都有人聲援,間接促成了1832年的政治改革方案。當國家拿起槍桿對準了自己的人民,它還有什麼權力代表我們?
電影資訊
《彼得盧:人民之聲》(Peterloo)─Mike Leigh,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