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ly Meyer
法國畫家兼作家弗朗索瓦‧吉洛(Françoise Gilot)21歲時,在巴黎的一間餐廳認識了一名年長的藝術家。他邀請她到工作室參觀,兩人很快便墜入情網。吉洛不顧家人反對搬去與他同居了10年,他們育有兩個孩子,她為他暫緩自己的事業,成為其靈感來源、經紀人和支持者。但一切都難以維持,最後她離開了他,憑藉自己的力量成為一名相當成功的畫家。至於那位年長的藝術家,則是畢卡索(Pablo Picasso)。
吉洛與畢卡索分手10年後,寫下了這段時期的回憶錄《跟畢卡索一起生活》(Life with Picasso)。這本書剛出版時,畢卡索對吉洛發起了三場訴訟試圖阻止它發行,更找來40名法國知識份子連署要求禁止此書出版。小說家麗莎‧阿爾瑟(Lisa Alther)在《跟畢卡索一起生活》的再版序言寫道:「很顯然這些知識份子可以接受畢卡索自由地在數百幅作品中使用吉洛的肖像,但如果吉洛在作品裡描述畢卡索就變成惡意誹謗。」幸運的是,畢卡索沒能成功阻止。今天,《跟畢卡索一起生活》既是藝術史上的無價作品,也是MeToo文學的啟示先驅。
在吉洛的敘述中,畢卡索顯得專橫跋扈、剛愎自用、性別歧視和邊緣型人格。回憶錄提到畢卡索曾多次阻止吉洛就醫,而且常對她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女人——女神和門墊。」但吉洛兩者都不是。她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天真無邪的少女。在《跟畢卡索一起生活》裡,她是聰明的年輕藝術家,經常刺激畢卡索的藝術靈感,正如他們毀滅性的關係那樣。吉洛個人的藝術才華貫穿了整部回憶錄,她闡述畢卡索的創作方式,藉由嚴格敏銳的藝術眼光,將畢卡索與同期畫家進行比較和審視他們的作品。
吉洛特別擅長評論藝術,她經常將一件作品拆解剩下本質,例如她評論畢卡索的一幅肖像說:「其平面從側面轉移到正面,藍色和赭色的黑灰白底色為畢卡索的典型配色組合。」她偶爾也會進入完全感性的狀態,例如當她參觀雕塑家賈科梅蒂的工作室寫道:「由於賈科梅蒂對比例的感知異常敏銳,人們能從中感受到生命或律動。他讓我們感受到作品的運動,不是模仿任何一種姿態,而是透過比例的掌握與材料的延伸。」她沒有提到畢卡索如何看待賈科梅蒂的作品,因為重要的是吉洛的想法。
儘管如此,吉洛還是花了大量篇幅闡述畢卡索的藝術思想。這看起來不像是從屬關係,而是一種學習,也突顯出畢卡索對她的吸引力主要源自於藝術才華,她寫道:「當我和巴勃羅住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他是一個我可以、也應該完全獻身於他的人,但除了他藉由藝術給予這個世界的東西以外,我從來沒有指望能從他那裡得到什麼。我同意在這樣的條件之下與他一起生活。」從當代的角度來看,考量到畢卡索比吉洛年長得多也更有影響力,這種同意似乎帶有妥協的意味。很快地,吉洛也開始發現這段關係的缺陷。
只有在回憶錄的開頭,畢卡索才對吉洛的態度很好。當畢卡索說服她生完孩子後,兩人的關係很快就破裂了。畢卡索變得冷漠無情、對吉洛不忠、斷絕她跟巴黎社會與家人的關係。他強迫她完全服從其意志,還看著他們剛出生的女兒帕洛瑪熟睡的模樣說:「她會是一個完美的女人……順服和服從。所有的女孩都應該這樣子。」
畢卡索極盡所能用自己的影響力阻止吉洛離開他,也不讓她公開談論他如何對待她。吉洛都做到了,無論是作為男人還是藝術家,她對舊情人始終保持尊重的態度。但讀完《跟畢卡索一起生活》後,人們很難不對畢卡索感到失望,同時也深深敬佩吉洛的智慧、寫作才華和意志。
在《跟畢卡索一起生活》的結尾,畢卡索亟欲阻止吉洛離開,他冷笑著嘲諷她:「像妳這種人,你以為有誰會感興趣?如果你以為人家喜歡你,那也只是因為你能接觸到我才產生的好奇心罷了。」
原文出處: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