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色》是香港警匪片的經典,其奠定了導演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捧紅了擔任主角的周潤發。這部經典電影與台灣關係密切,片中曾經出現台灣的場景,裡面也有提到《逃犯條例》的問題。
片中,周潤發來到台灣尋仇,在台北殺害一票幫派分子,隨即逃回香港。由於香港警方無法引渡周潤發,台灣警察只好一路追到香港來,拚命尋找犯人的行蹤。只是沒等到警方下手,周潤發就早一步被仇人追殺,在警車抵達的前一刻死去。在重視法治精神的警匪片裡,就算沒有引渡條款,匪徒還是會在詩學正義之下受罰。
事隔多年,《逃犯條例》再度成為眾人的焦點,卻失去了主持公道的意義。藉由一起台灣命案的契機,香港政府提出《逃犯條例》的修訂草案,卻被民間怒斥為「送中條例」。這條法案允許中共政府引渡香港人民,嚴重危及本地的自治權,無異於把香港人戴上手銬。為此,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爭,遭遇的卻是警方的無情鎮壓。
新聞影片裡,裝備武力的警察多次向人群開火,攻擊手無寸鐵的學生──對比當年,警察曾經是大銀幕上的英雄,想來格外諷刺。
對於幾代觀眾來說,警察都是香港電影的主角。許多大明星都演出過警匪片,包括成龍、梁朝偉、劉德華,日後成為許多影迷的回憶。電影裡的警察出生入死,打擊犯罪,一直象徵著香港的法治精神。他們過去在電影銀幕上伸張正義,如今卻淪為民眾的敵人,在新聞鏡頭前醜態畢露。
當然,香港警察不是一開始就壞掉的。回顧警匪片的歷史,香港回歸中國其實是一個轉捩點。隨著政權轉移,港警卸下英國皇家的警徽,換上中共統治的標誌。香港政府一夕之間換了主人,警察至關重要的「忠誠」也成了問題。在中共統治之下,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開始動搖,正義與邪惡的邊界不再明確。
隨之而來,「臥底」成為了警匪片的一大主題。2002年,梁朝偉、劉德華主演的《無間道》上映,設立了這類電影的標竿。片中,梁朝偉是臥底黑道的警察,劉德華則是黑道在警方的內鬼。他們亦黑亦白,遊走於正邪之間,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好人或壞人。而兩人擔任臥底多年,正好經歷了1997年的政權轉移,暗中道出港人身分認同的危機。
直到今天,警察已經站在中共政權的一方,朝著捍衛本土的人民開槍。
不過,抗爭現場也有人發現某些警察不太對勁,似乎是中國公安假扮的。彷彿「臥底」的主題變得荒腔走板,不再是警察與匪徒之間的變裝遊戲,反而變成警方內部的角色混淆。近期上映的《寒戰》系列也是如此:片中的反派不再是一般常見的匪徒,最大的邪惡在於藏汙納垢的公部門。
正當傳統的匪徒從敘事裡消失,人民卻漸漸發現自己成為了罪犯。某種程度上,《逃犯條例》把全體人民變成了潛在的犯人,只要中共不滿意,隨時可以關進中國的大牢。6月12日,警察把槍口對準學生的一幕,已經證明了這點。
有人說,推理小說只能存在於民主國家。這是因為威權國家可以隨便定罪人民,不需要提供證據,違反了推理小說講求物證的合理精神。
不妨說,「警匪片」這種藝術類型也只能存在於民主國家,仰賴的是香港長年以來的法治精神。電影裡的警察或許貪贓枉法,匪徒或許盜亦有道,但他們都離不開法律機制。雙方之所以展開精彩的追逐戲碼,正是被法律的力量所驅動。相形之下,威權統治的中國就拍不出警匪片,深受戒嚴影響的台灣也頂多是幫派片。
這種時候提到警匪片,不是因為它跟《逃犯條例》有多大關聯;《逃犯條例》不是犯罪的問題,而是民主的問題。但是,沒有民主制度的保護,任何藝術都無法長久生存,我們熱愛的港片也將跟著陪葬。長久以來,警匪片致力於思辨正義的命題,如今,只希望它不會終結在不義的政權手裡。
電影資訊
《英雄本色》(A Better Tomorrow)-吳宇森,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