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革了半輩子,突然發現自己老了,而且仍舊是一個徹頭徹尾殖民地的人。」
-《投奔怒海》(許鞍華,1982)
日前6月9日估算約一百萬香港市民周日上街遊行,為香港回歸中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抗中活動,反對香港政府罔顧民意強行修訂將危害民主自由的逃犯條例,控訴中共當局妨礙香港司法獨立、藐視一國兩制的承諾。運動最終以留守群眾被警方施以噴胡椒噴霧、揮打警棍、抬離清場與多人遭逮捕作結,而香港政府表示逃犯條例將如期審議。
電影不只是娛樂,還是文化與政治的媒介。百萬港人「反送中」抗議運動不是一時的憤怒與激情,對政治的不安長期潛藏於電影中。綜觀香港電影史,自97年回歸後不論商業或獨立藝術電影,時常能觀察到港人對區域自治政治的不信任與悲觀的前景預測,以下精選三部作品瞭解港人的三階段處境:
「九七後,香港是屬於我們的!」
-《細路祥》(陳果,2000)
當英國人還是中國人?
藉由兒童視角穿梭在以商業與經濟為重心的香港庶民階層生活,人與人的相遇由錢而起也與之掛勾;以不同背景的家庭帶出九七前港人間相異的國族認同,藉由孩童身邊不同代親人的死亡,表現出港人對殖民文化的依戀和嚮往脫離的矛盾心態,而九七倒數過後庶民對於自身的根源仍感到迷惘與混亂。
「今要枯去成全叛逆生命」
-《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麥海珊,2012)
房子都比人更有存在價值
影像紀錄三組年輕獨立團,在任何事物都能待價而沽唯獨藝術沒有價值的香港,因回歸後大量湧入的中國資金均流入地產,而面臨生存空間與公共空間受擠壓的困境;在困境中回憶童年香港,感嘆香港文化風行華人圈的時光已不再,僅能年年站上尖東文化中心旁的廣場演唱當「自由戰士」,希望能自由得使用香港這片土地。
「賣蛋沒問題,是『本地』兩個字犯規!」
-《本地蛋》(伍嘉良,2015)
文化與自由的全然崩壞
來自於短片集合《十年》中的《本地蛋》運用簡單的雜貨店場合,演繹出思想控制無孔不入的監控環境。宛如文革再起:骨肉相殘、親友反目、師生互鬥,罪刑沒有統一標準,唯有文字獄的迫害。認命接受便以為不受大環境的蠶食,卻在習慣中逐漸被去本地化,面臨日益嚴重的獨裁政治壓迫而失去文化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