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卻不生氣,是道德功能失常的跡象:《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

「對應該生氣的事不生氣的人,會被認為是傻子。」 

文|伊迪絲.霍爾(Edith Hall)
譯|鄭淑芬

 

  人類並非生來就能實行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美德,其中結合了理性、情感和社交互動,卻有培養它們的潛能。雖然他的道德哲學對任何人都適用,不過他心目中似乎有特定的學生類型,那就是──男性、富有,並且注定會出人頭地。

 

  有時這一點會突然變得明顯,也有點好笑,例如亞里斯多德討論到某些城邦要求富有男性必須做的善事:資助國家劇院的戲劇合唱隊、軍艦或公共晚宴,而我們大多數人永遠不會受邀要從中選擇。不過重點是,如此得天獨厚的年輕人,沒有藉口不努力讓所有德行臻於完美。如果能達成這一點,他們就值得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終極榮譽——被視為「培養出偉大的靈魂」(megalopsychos, 這是希臘文的「大」加上「靈魂」或「精神」所組成的字)。最接近的英文字是從拉丁文衍生而來,也就是「magnanimity」(氣度宏大)。

 

  在通往幸福的路上,要用一生的時間努力成為靈魂偉大的男人或女人──也就是氣度宏大的人。你可能沒錢為軍艦買裝備,也不需要走路緩慢,用低沉的聲音說話。這種宏大的氣度,真正快樂之人的心理狀態,就呈現在幾乎是每個人都真心渴望成為的那種人身上:他不為了刺激而追求危險,但隨時準備好為了重要的理想犧牲生命。他更喜歡幫助別人,勝過為自己求援。他從不阿諛奉承有錢有勢的人,即使對卑微的百姓也永遠彬彬有禮。他的「愛恨都很透明」,因為只有擔心別人怎麼想自己的人,才需要掩飾真正的感情。不過他會避免八卦閒話,因為這通常是負面的。他很少批評別人,就連敵人也一樣,除非是在適當的情境下(例如訴訟),而同樣地,他也會避免過度的讚美。

 

  簡單地說,氣度宏大代表勇敢但不刻意引人注目、自足自立、不逢迎拍馬、有禮、謹慎及坦率:這是每個人都能積極、真心仿效的榜樣。這些論述並不會因為是二十三個世紀以前所寫的,就減損了啟發性。

 

  受害卻不生氣,是道德功能失常的跡象

 

  希臘文裡其實沒有明確代表過度溫和的字,亞里斯多德建議可以用「缺少精神」來代表過度溫和,我們則可能會說是冷淡或漠不關心。亞里斯多德說,這是一項缺點,「對應該生氣的事不生氣的人,會被認為是傻子;同樣地,沒有以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刻、持續適當的時間、對適當的人生氣,這種人也是傻子。」如果你受到傷害而沒有感覺、或不會憤慨,你也從來不會為了自己或朋友受害而生氣,這是道德功能失常的跡象。別人會認為你沒有自尊,無法挺身捍衛任何事。亞里斯多德說,憤怒,有時是高尚且正當的。

 

悲痛的埃阿斯。

 

  有很多原因可以讓人生氣,古希臘文學當然也提供了數百個例子,從美蒂亞對出軌丈夫的怨憤,到勇猛戰士埃阿斯(Ajax)的狂怒──因為他在阿基里斯遇害後未能得到阿基里斯著名的甲冑。但如果你時時為極度的憤怒所苦,應該就可以說你是脾氣暴躁了。脾氣暴躁的人可能會找錯對象生氣(就像父母把工作壓力發洩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去找老闆談清楚),可能會找錯理由生氣(我有個鄰居,她只是在全家度假時,不小心把車鑰匙鎖在租來的車裡,她的丈夫就兩個星期不跟她說話)。生氣時也可能過度激烈、太快失控,或者在對方道歉或提出補償辦法後,還是久久無法氣消。亞里斯多德認為,最後這一種情況是最有問題的。

 

  最好的生氣方式是「很快發怒,公開反擊並表現出來,然後到此為止」。但天生容易想不開、生悶氣的人會是大麻煩:「他們會生氣很久,因為他們把怒氣放在心裡。」如果你感覺到怒氣時沒有表現出來,就是「揹著怨恨感在吃苦受罪」。既然你的怒氣是隱密的,就不會有人來安撫你,「而且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化解藏在內心的怒氣。不管是對本人還是他最親近的朋友,慍怒都是最麻煩的壞脾氣。」 所以,一定要向自己及真正的始作俑者坦承你的怒氣,清楚解釋你生氣的原因,等狀況都澄清後,就不再介意。很多人都覺得這有些難度,一直到中年才開始比較能坦率面對這種情緒。不過亞里斯多德知道,在試著活得好時,怒氣的問題有多難處理:「我們很難界定,應該用什麼方式、因什麼理由對誰生氣,又該生氣多久,還有到哪個程度算是生氣有理,超過哪個點就是出錯了。」

 

  復仇應該身體力行

 

  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確實認為,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不只應該有憤怒這種復仇心切的感覺,還應該有復仇的行動。長期置身於馬其頓腓力王朝的政治氛圍中,亞里斯多德對復仇的觀點會如此坦率、深入和有用,也是可想而知。在《尼各馬科倫理學》第四卷,他甚至主張復仇的感覺也可以是高尚而理性的。

 

  亞里斯多德並沒有完全無視復仇的快感。他也明白,如果我們受到輕慢,復仇往往是指恢復我們的榮譽或地位。我有個好朋友,刻意穿上新洋裝和一名帥哥一起出現在職場聚會上,要讓過去沒有善待她的前夫尊重她,並且感受到失去她的痛苦。她說那是她這輩子最痛快的時刻之一,她也因此更容易放下過去,在新的感情關係中追求幸福。不過亞里斯多德的看法是,只有當過去犯的錯能被復仇導正時,想要復仇才可能是高尚的,也才對你的幸福有益。而導正錯誤,應該有助於防止同一名加害者在未來又犯下類似的錯誤。

 

  談到導正錯誤,當然就跟法律脫離不了關係。遭遇毀謗、竊盜、攻擊、性侵或殺人等嚴重的罪行時,被害者及家屬也許有權想要復仇,藉由看到加害人接受法律制裁而覺得滿足。這也是受害者權益促進運動和美國的命案被害者親屬積極推動死刑的根本立意。不過亞里斯多德感興趣的是日常的輕慢,這雖然不是足以報警的罪行,但確實是不應該的錯誤。

 

  在《修辭學》第二卷裡,亞里斯多德明確地定義,可正當且高尚地復仇的憤怒,是「一種伴隨著痛苦的欲望,想要明白地報復那些毫無正當理由就公然蔑視你或你的朋友的人。」會毫無理由輕慢你或你的朋友,這樣的人通常都是出於嫉妒(攻擊富有、漂亮或成功名人的網路酸民也是一樣)。如果他們公開輕慢你、傷害你,就可以要對方公開修正。

 

  輕慢的三種形式:鄙視、刁難和傲慢

 

  亞里斯多德說的「輕慢」(slight)是什麼意思呢?他說輕慢可以有三種形式:鄙視(contempt)、刁難(spite)和傲慢(insolence)。

 

  他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他所謂的鄙視,或是不尊重。如果你曾經在敘述很嚴肅的事時,有人卻用「幽默」來迴避,第一個例子應該會讓你很有共鳴。亞里斯多德說那些人是「用自以為幽默的輕率,來回答嚴肅的談話」。有一部電影完美呈現了這個觀點,那就是巴提斯.勒貢(Patrice Leconte)執導的《荒謬無稽》(Ridicule, 1996)。在片中,地方農民嚴正地請求抽乾害他們的孩子罹患重病的沼澤地,法國貴族們卻用狡黠的笑話來回應。我認識的一名女教授向人事部投訴,有個同事經常說些性別歧視的俏皮話,像是女人沒辦法替自己開門,而對方被要求前去說明時,則回應是她「開不起玩笑」。

 

  亞里斯多德舉的第二個鄙視例子是:「對待我們比對待別人還差的人;這也是另一種鄙視的表現,他們竟然認為我們不值得和別人享有同樣的待遇。」霸凌、迫害或歧視都屬於這一類。自己的孩子受過霸凌的父母,都會認同在遭遇這種情況時, 憤怒是完全正當的反應,甚至稱得上是高尚,同時也會渴望看見錯誤得到糾正。

 

  鄙視之後,亞里斯多德認為第二種輕慢是刁難。他舉的例子是「阻止別人實現他們的願望」,而這麼做的動機是因為你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你唯一的目的就是要阻礙你的受害者。在我的學術生涯裡,可以舉出無數個這種行為的例子。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有些人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妨礙他們的前途,但對方甚至不是他們的競爭者。在學術界,「匿名同儕審查」是指學者們匿名評論其他學者所寫的論文,而這可能讓刁難行為合理化。審查評語不佳,可能會對某人的學術前途造成負面影響,如果審查結果是拒絕,那就更嚴重了。審查人寫了不公平的負面意見,卻完全沒有合理的原因,這種情況極為常見。這種制度也保護了惡意審查人,讓他們不必為自己的意見辯護。

 

  在私人生活中,也有女人會做出這種刁難行為,有點類似桃莉.巴頓的歌曲〈喬琳〉描述的那樣。歌裡的「我」是個沒那麼漂亮的女人, 愛著某個男人。她懇求喬琳:「請不要只是因為妳可以,就把他搶走。」我有個朋友曾跟一個漂亮的女人同住,這位室友經常引誘其他女人的丈夫,不是因為她想要他們,或者真心想跟他們交往,而是因為她和自己母親的關係不睦,所以喜歡惡意地阻礙已婚女人的幸福。

 

 

  亞里斯多德的第三種,也是最後一種輕慢是傲慢。他對此的定義是:「做出會讓受害者蒙羞的言行舉止,但並不能讓自己直接受益,也不能彌補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純粹只是為了隨之而生的快感。」亞里斯多德說,這種快感的起因,是來自傲慢者透過嘲笑或苛待對方而產生的優越感。僅僅只是貶低某人,當面或在背後抱怨他們,就會讓傲慢者暫時對自己更為滿意。亞里斯多德看穿需要批評別人的人,往往有自尊方面的問題,這也顯示他洞悉人心的傑出能力。

 

  任何一種利用笑來貶損某人嚴肅意見的輕慢,都會不禁讓人懷疑,在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時,可以把幽默運用到什麼程度。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笑,也喜歡逗別人笑。在任何社交情境中,幽默都是格外有用的工具,讓困難的時刻比較容易忍受,削弱他人的氣焰,跨越政治歧見以建立人際的連結。

 

  但笑真的有那麼好,以致於它在人們想要實踐美德的生活中,可以毫無限制地存在?一切都要看我們的意圖。想把一切都變成玩笑的人,更在意能不能逗笑別人, 而不是「適當的界線」,也不會避免「讓開玩笑的對象痛苦」。另一個極端則是毫無歡樂的人,生性沒辦法自己尋開心:「別人覺得他們不友善、粗魯、鬱悶是有道理的。」而中庸之道是經常表現得體又不傷人的幽默。亞里斯多德說,這種愉快的幽默不會顯得太造作,反而像是天性開朗的人自然流露出來的。

 

  有一項原則舉世通用:只開你願意讓別人對你或在你面前開的玩笑。設想有一名年輕女子,在嚴格的基督教背景下長大,她的女權觀念總是引來家庭成員的百般嘲笑;反觀她父親的宗教信仰卻是神聖不可侵犯,一旦遭到揶揄,他必然報復回擊。談到笑,你丟出去多少,就要願意接受多少,這一點很重要。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正是查爾斯.金斯萊(Charles Kingsley)的童話《水孩子》(The Water Babies ,1863)裡,水中的待善仙女一直堅持的原則。

 

 

書籍資訊

書名:《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不做決定,等於讓別人決定你。幸福,是有意識的思考、選擇和行動。》Aristotle’s Way: How Ancient Wisdom Can Change Your Life
作者:伊迪絲.霍爾(Edith Hall)
出版:仲間出版
日期:2019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為什麼我們這個時代的父母排不到托兒所?《被壓榨的一代》

台日同名的火車站:《我們與台灣的距離》

如果我們相信惡人頭上必長角,便會永遠識別不出惡人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

馬雅文明:一些狗狗是貴族,一些狗狗是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