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探討男性大腦與女性大腦是錯誤的事?認知神經學家吉娜‧瑞彭(Gina Rippon)在新書《性別化的大腦》(The Gendered Brain)解釋「大腦性別差異論」的性別刻板印象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和造成限制與傷害,並直接表明該理論為「神經垃圾」(neurotrash)。
瑞彭從小就對人類大腦感興趣,她坦承自己跟其他人一樣,最初也覺得男性大腦和女性大腦似乎存在某種差異,但她與其他研究開始質疑這種差異的存在。「生物學決定命運」的古老論點已經過時,現在科學界相信大腦從出生開始就能夠被塑造,由於大腦具可塑性,所以大腦其實更重視的是「經驗」。如果你習得一項新技能,大腦就會產生變化,而且它會繼續不斷改變。例如一個沒有樂高積木的小女孩,她不會得到其他人擁有的空間訓練。相反地,如果她一次又一次地反覆進行空間訓練,那她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過去人們把大腦性別化,相信誰擁有男性或女性大腦,誰就擁有和該類型大腦的人一樣的資質、偏好和性格,但我們現在知道情況並非如此。是時候忘掉男性和女性大腦的標籤,因為這種說法不準確,甚至還會造成傷害,例如「沒有科學頭腦的女孩學科學沒有意義」或「男孩不該情緒化、應該具備領導能力」等偏頗言論。
瑞彭解釋說:「大腦是規則蒐集者。」大腦會從外部世界獲取規則,而這些規則能改變大腦的運作方式和行為模式。她補充說:「性別當然存在差異,從解剖學上來看,男性和女性構造有所不同。但大腦是生物器官,性別雖然是生物學因素,卻不是影響大腦的唯一因素。」
瑞彭對未來既樂觀又擔憂,她說:「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大人都往孩子的大腦灌輸了什麼。」她經常去學校演講,希望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身份、能力、成就和行為並不是由生理性別所決定。人們的可塑大腦是很棒的學習者,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經驗中汲取教訓。
近年來的重大突破是科學界意識到,大腦即使步入成年也不斷產生變化,不僅是受教育的影響,還包括我們所做的工作、日常的嗜好、參加的體育運動。例如計程車司機的大腦不同於退休或新手計程車司機的大腦,也可以追蹤玩電動遊戲、學折紙或拉小提琴的人之間的大腦差異。大腦反映的是我們的生活,而不是生理性別。
我們需要關注大腦內外所發生的事情,別再把性別差異的爭論歸結為先天或後天。我們必須承認大腦與世界的關係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一條持續交流的雙向道。當人們開始承認大腦具可塑性時,性別刻板印象的力量就會顯得突兀。隨著神經科學領域的突破發展,使過度簡化的二元性別標籤受到挑戰,而過去被認為固定且不可逆的大腦,現在則被證明具可塑性和靈活性。
書籍資訊
書名:《The Gendered Brain : The new neuroscience that shatters the myth of the female brain》
作者:Gina Rippon
出版:Bodley Head
日期:2019
參考報導: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