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被誇大的命案:《黑色大理花懸案》

 

 

從「被詛咒」的飯店說起 

 

  2013年年初一起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懸疑命案在網路上捲起一股轉載熱潮。入住洛杉磯市區的瑟希爾飯店的華裔大學生藍可兒(Elisa Lam)被通報失蹤,警方遍尋不著,卻在近三週後發現藍可兒離奇陳屍在該飯店樓頂的水塔,並留下一段電梯內可疑的監視錄影記錄。瑟希爾飯店最為人所知的事蹟就是曾有兩名連環殺手入住,分別是深夜跟蹤狂理察拉米雷茲(Richard Ramirez),以及奧地利妓女殺手傑克·恩特維格(Jack Unterweger),兩人入住瑟希爾飯店的期間都在洛杉磯四處殺人。因此,藍可兒命案的新聞在網路上遭人四處轉載的同時,瑟希爾飯店也被冠上了「死亡飯店」的稱號。另外還有一起同樣疑點重重的著名懸案:「黑色大理花命案」,也和瑟希爾飯店扯上了關係。死者伊莉莎白蕭特(Elizabeth Short)活著時最後被人看到的地方,就在這棟飯店的一樓酒吧。

 

惡名昭彰的「死亡飯店」:洛杉磯瑟希爾飯店。

 

  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五日,二十二歲的伊莉莎白蕭特被發現陳屍在洛杉磯西南的雷麥特公園(Leimert Park),死狀甚慘:身體從腰部截斷成兩半,內臟被掏空、血液被抽乾,身上有多處生前遭受虐待的傷痕,一個乳頭幾乎脫落,另一個乳頭上則有環狀傷口。最可怕的是蕭特的嘴從兩邊被劃開,呈現詭異的裂嘴小丑笑容。

 

  如此慘無人道的凌虐和虐屍手段前所未聞,讓此案一下紅遍全城。尤其是當時洛杉磯的媒體簡直像是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瘋狂,大量的報導甚至包含了許多未經證實的資訊來源以及自行加油添醋的情節,其中也包含「黑色大理花」暱稱的由來:一間當地報紙繪聲繪影地描述蕭特是如何因為一頭濃密的黑色卷髮被朋友戲稱黑色大理花(根據當時的一部電影《藍色大理花》),最後卻被踢爆只是為了要增加報紙銷量而杜撰的故事,事實上蕭特生前根本沒有這個外號。

 

蕭特以一頭濃密如大理花般的黑色卷髮得名,右為大理花的黑白照。

 

懸案迄今未破

 

  一月二十三日,一名自稱是殺害蕭特兇手的男子打電話給洛杉磯當第一間報社,表示他有點在意黑色大理花的報導量正在減少,為了讓報社有更多的新聞素材,他決定要寄一些蕭特的東西給他們。隔天,該報社就收到一包蕭特的貼身物品,包括出生證明、名片、照片,以及一本通訊錄。此後媒體對黑色大理花的狂熱有增無減,有些記者甚至會賴在警局不走,只為了可以偷接一通電話,看會不會聽到什麼獨家消息。

 

  在媒體大肆渲染的同時,洛杉磯警局則調動了上百名員警協助偵辦黑色大理花案,偵辦期間長達三年。會動用動這麼大的規模調查的原因,除了因為此案受到大眾矚目以外,也因為於蕭特交友圈實在太廣(有些媒體甚至宣稱蕭特是應召女或是同性戀),警方不得已只好將所有認識蕭特的人都先列為嫌犯再一一刪除,因此嫌犯清單一開始竟達百人之譜,而約談人數則高達上千人,調查的困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不斷有人向警察或媒體自首或舉報,也造成此案調查起來更加困難。看過報導後,除了有一些想出名的好事之徒跳出來自首以外(約六十人,有些人明明有不在場證明,到現在還以兇手自居),許多人都打電話到警局說他們的鄰居、親戚或是朋友是黑色大理花的兇手,到90年代都還有人聲稱自己的父親就是黑色大理花命案的兇手,甚至還有不少人藉此出書想撈一筆。

 

兩個不同品種的黑色大理花

 

 

變成小說題材 

 

  然而,儘管洛杉磯警局握有一條長長的嫌犯清單,最後卻無法對其中任何一個嫌犯定罪。至今,黑色大理花命案仍是一個未結的懸案。因為沒有人能夠確切地說到底是誰犯下黑色大理花兇案,因此,許多犯罪小說和非小說的作家紛紛出書指出他們認定的兇手,並說明原委。

 

黑色大理花小說的兩個版本封面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的作者詹姆士艾洛伊(James Ellroy)的《黑色大理花》,這兩部作品加上《白色爵士》(White Jazz)、《絕命之鄉》(The Big Nowhere),合稱「洛城四部曲」(The L.A. Quartet)。洛城四部曲見證了艾洛伊個人的寫作風格從純粹虛構轉化到虛實穿插的形式,《黑色大理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蕭特的兇殺案真有其事以外,艾洛伊也納入現實上存在的嫌犯,但故事的主要角色們包括身為主角的警探、重要證人以及兇手,都是虛構,而不像前述那些犯罪非小說類的作品,主軸都是解釋一個警方未能定罪或從未注意過的兇手。至於對現實中兇手的猜測,艾洛伊曾經前後公開肯定過兩個版本的推測:二〇〇一年的電影《洛伊的死亡盛宴》(James Ellroy's Feast of Death),以及退休警員史地夫霍戴(Steve Hodel)宣稱其父親喬治霍戴(George Hodel)是兇手的著作。但後來在接受訪問時,艾洛伊卻對媒體表示「再也不想回答關於黑色大理花的問題」,也許將大理花案作為舞台而非主角的他,至今心目中也沒有確定的答案吧。

 

化為電玩靈感 

 

  雖然《黑色大理花》這本小說在二〇〇六年曾經改編成電影《黑色大理花懸案》並由思嘉蕾喬韓森主演,但其意志真正的繼承者卻不是這部商業和藝術上都極度失敗的電影,而是以另一部以艾洛伊小說《黑色洛城》(L.A. Noir)為名的電玩遊戲《黑色洛城》(L.A. Noire,拼字略微不同)。

 

二〇一一年發佈的電玩遊戲《黑色洛城》,平台包括 Windows、XBOX360 和 PS3。

 

  在這個遊戲中,玩家扮演洛杉磯的警探柯爾菲普斯(Cole Phelps)透過問案與觀察證人嫌犯應對的微表情變化來調查。其中一個菲普斯遇到的兇案口紅殺機(Red Lipstick Murder),便是將現實中的黑色大理花與另一個著名的口紅殺手案件結合在一起,事實上這也是對於黑色大理花兇手的推測之一,因為口紅殺手的行凶模式的確與黑色大理花多有雷同,如分屍和字條上的拼字方式等等(兩個兇手都有大小寫混亂的拼字特色),所以當時的確有些警探認為黑色大理花兇手有可能就是口紅殺手。但不同於在現實中落網的口紅殺手,遊戲最後安排的兇手是一名政界要人的弟弟,因此即便菲普斯查出了兇手的身分,卻被上司壓了下來並要求不可走漏風聲,隨後還將菲普斯調任以避鋒頭。在虛實交錯編織的劇情當中,想必黑色洛城的製作團隊也藉著這個遊戲的故事表達他們對於黑色大理花案真兇的想法吧。

 

左:現實中的口紅殺手行凶後用口紅在牆上的留言: 「天啊拜託在我殺死更多人以前把我抓走我無法控制自己」 (For heAVens SAKe catch me BeFore I Kill more I caNnot control myselF)。右:黑色洛城裡「口紅殺機」一案的屍體,右下角的「B.D.」即為 Black Dahlia 的縮寫。

 

 

電影資訊:

《黑色大理花懸案》(The Black Dahlia)─ Brian De Palma,2006年。

你可能會喜歡

義無反顧的絕望:《親愛的殺手》

天使一再來襲,《新世紀福音戰士:Q》(2013)

逼人表演反省的自感良社會,註定要《教出殺人犯Ⅰ》

畫可以是美的,死刑犯的畫則不行:《惡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