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種迷失的眼神,直擊人心,卻令人不寒而慄,絕對地專注,卻又拒人於千里之外。」
「呃......所以她是方臉還是鵝蛋臉呢?」
這是《殺死伊芙》中,探員伊芙描述她見到殺手的一段話,從她的敘述和速畫師的反應,可代表整部影集精彩之處的縮影:不斷地挑戰過去觀影經驗裡既定辦案的視角(或說是過去以男性角色觀看犯罪的視角)而轉而由女性眼光觀看所有的細節。
貓追老鼠是連續謀殺情節中絕對不能少的戲碼,其引人入勝之處莫過於警察/探員如何從所有的蛛絲馬跡中看見殺手的思緒,並奪得先機將他制伏。《殺死伊芙》中的殺手是個帶著神經質、情緒化且手法高明多端的女性,但說實在的,這樣精神狀態遊走在正常與反常邊緣的反派並不稀奇,真正好看之處是在追捕她的伊芙,不斷以女性視角看待殺手的思維,讓此部影集說出一個有別於一般貓追老鼠的故事。
或許你會覺得:用女性觀點看待女性殺手,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錯了,當看見伊芙必須一次又一次說服長官和團隊相信自己的追查方向時,大多時候卻必須面對「這樣的方式不符合科學辦案」的理由被打槍,並加上太過相信直覺、沒有證據的貶抑批評。看來有點好笑,用最基本的方式去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和遭遇,分析她的動機,竟然比不上影像、瘋癲證人不知所云的證詞,還被嘲笑為太女性化,話語間彷彿女性化是專業領域上的嚴重缺失。伊芙成了眾人眼中捉摸不定的女性賀爾蒙代表,而忽略敵人才是個不折不扣、陰晴不定而且專家們摸不透搞不定的女殺手。怎麼樣理解敵人不重要,反正專業就是不能相信直覺,就算是有跡象和根據的直覺,也只會成為女性在團隊裡的絆腳石,必須打壓。
有趣的是,劇中角色幾乎都是女性,伊芙的長官是經驗豐富且有輝煌功績的女性,團隊中僅有一名電腦高手是男性,反派也是女性。在女性角色比例極高的設定中,還是屢屢感受到這些人為維持專業形象而遵守傳統以男性為主的辦事方式,像是條隱形的電線,看不見但人人自危,在被挑戰時電妳一下,提醒妳它的存在。
不過也因為這樣的反差,讓人很享受這個出乎意料的故事。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出人意表卻一點也不突兀的情節,比如說伊芙被迫與殺手共進晚餐,欲自保的手法有多拙劣;以正面面對回應追殺,而非落荒而逃等等,這樣的驚喜一直維持到最後,伊芙的傻大姊性格與女殺手的不按牌理出牌,在某種程度上是同一回事,讓整部影集的步調和精采度維持在水準之上,將觀眾的興致緊抓著不放。
女性視角所堆疊起來的細微分歧將整個案件導向不同的追查方向,也就是在後面幾集中,觀眾被伊芙帶向女殺手的過去,嘗試著將自己直覺的細微末節串結起來,將所有感到困惑的事、覺得有鬼的人釐清,精明的女殺手依然難懂,但能夠證明自己的直覺沒錯,總能看見疑慮,就是一記大功。
在《殺死伊芙》裡隱晦卻值得一提的除了對女性直覺的貶抑外,還有女性在事業上的處境,包括女殺手在內,這個表述雖不是此劇重要支線,但編劇透過許多細節表露無遺。
劇中除了伊芙顯然在男性為多數的科學辦案工作上遭受許多刁難,尤其在發揮直覺的時候,碰到的男性主管更是粗鄙、無能、惹人厭,連最基本的忠誠度都有問題。而女殺手在殺手圈內何嘗不是如此?因為不受控的殺人手法,引起上層對女殺手穩定度的疑慮,進而將安排她進小組行動,不准再獨來獨往;小組的首領是位男性,專業程度明顯比不上女殺手,下指令零落粗糙不說,還禁不起女殺手在任務失敗後的揶揄,惱羞成怒也只能拿槍抵隊友腦袋。這樣細微的劇情安排,訴說著女性在工作職場上的難題是很「公平」的,不論在哪一個領域都是一樣的。
《殺死伊芙》使用傳統貓追老鼠的故事原形,但以女性視角扭轉了故事,不僅增添了可看性,除了讓觀眾看見不同以往的面貌和走向,也期待貓和老鼠的蛻變。
影劇資訊
《殺死伊芙》(Killing Eve)-BBC America,2018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