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成一本書:《查令十字路84號》

 查令街舊景。

 

  在還沒有亞馬遜、淘寶的時代,如何透過書信越洋訂購書?

 

  上個世紀40年代愛書成癡的紐約年輕女作家海倫在報上看到倫敦的古書銷售店「Marks & Company書店」的廣告,海倫在美國找不到自己想看的書,也不喜歡美國書籍的裝幀及印刷方式,對她而言過於廉價,她決定提筆寫信詢問該書店是否有她想要的書。於是,將串起了雙方二十多年的跨海淘書交易。

 

  《查令十字路84號》(84 Charing Cross Road)是發生在作者海倫·漢芙(Helene Hanff)身上的真實故事,書中集結了二十餘年來與古書銷售商法蘭克·鐸爾(Frank Doel)之間的書信紀錄,而後者所經營的Marks & Company書店的地址,正是英國倫敦的查令十字路84號。

 

海倫‧漢芙。

 

  書的定價並不等於價值

 

  「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世界—這麼漂亮、又能終生廝守的書,只須花相當於看場電影的代價就能擁有;上醫院做一副牙套卻要五十倍於此。唉! 如果你們依照每本書的實際價值去標價的話,我肯定一本也買不起。」 ——《查令十字路84號》

 

  在作者寫信詢問書商法蘭克前擔心「古書」的售價會過於高,不確定自己是否支付的起,但一方面她又對書有一定的要求——她要閱讀經典,除此之外那書還要曾經屬於某個人、最好是初版或有紀念意義的的版本,這樣的需求在紐約的海倫認知中是不便宜的,但從英國倫敦實際的報價卻出乎意料的低。

 

  同時也反映出二戰後物價普遍低、人民所得也低,生活水平和在紐約生活的年輕作家海倫相比還是有一段落差,因此讓她成為Marks & Company的主顧,並決定「就近」透過書信往來買書,捨棄了住家附近幾個街區的書店。

 

《查令十字路84號》電影劇照。

 

  一直有人說書是最便宜的娛樂,然而一本書帶來的價值卻可以影響到讀者一生。因此有不少人會以遠超乎書定價的「代價」去取得一本書,這就說明了一本書的價值並不等於它的定價。例如,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有人會冒著風險閱讀政府禁書,或是有人願意以幾百倍(甚至是幾千幾萬倍)的金額購買已絕版的書。

 

  或許對《查令十字路84號》作者海倫而言,以書信訂購書所要等待的時間也就是一本書的價值,她於第一次信件要求的書單一直到兩年後才完整取得。中間也有不少的信件往返及增加其他的訂單,但最終取得理想中的書也只剩下感動,幾乎忘了她曾在書信中和店主抱怨。

 

  或許喜愛英國文學的海倫是想與英國有所連結,從未踏上英國國土的她刻意選擇以書信與倫敦的書店聯繫?她與書店成員們的關係稱不上好友,卻遠遠超越朋友的關係。對一個喜歡閱讀的人,總是迫切的想和人分享在閱讀中得到的一切,海倫和法蘭克也有相同的審美與幽默感。

 

  值得一提的是海倫訂購的書都是她曾經在圖書館看過的書。「只買讀過的書」是她獨特的堅持,一個人要把閱讀當成一個志向才可能這麼做。但這項堅持對於一位以寫作謀生的年輕作家而言是否存在矛盾?畢竟她的著作稱不上經典,也不太可能放在圖書館中,那麼若讀者都和她有一樣的堅持,又會有誰願意購買海倫所寫的書?

 

《查令十字路84號》書封。

 

 

你可能會喜歡

最能窺見艾蜜莉‧狄金生感情世界的「主人信件」

那些強大到不能讀的書

從兩個猶太作家,看歐洲城市的咖啡館

當牙買加斯卡與英國龐克相遇:「2 Tone」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