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想過這種可能──這世界之所以存在以孩童為主題的色情片,是因為女人不被當成平等的人類。因此,以兒童為主題的色情物所帶來的危機事實上是反過來的,不是因為有變態把小女孩打扮得像色情片女星一樣擺出猥褻動作所以危險,是在於「女人作為性對象最好頭腦跟兒童一樣脆弱無知」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如果無法從成人女性身上得到這種剝削妄想,他們就轉而把胃口放在更無助的兒童身上。
在日本,人們很難避免看到年輕女孩被當成性物品的景象,主打所謂蘿莉控的相關商品無所不在。東京秋葉原區的情趣用品專賣店公開販售真人尺寸的未成年孩童性愛娃娃,街頭隨處可見印有「童顏巨乳」的卡通化女孩,以及「合法蘿莉」(長得像孩子的成年模特兒)穿著比基尼擺出搔首弄姿模樣的雜誌。
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擔心孩童被描繪為性對象的問題,以及它對孩童造成的影響。「性化」形式分成兩種,一種是「直接」透過包括廣告、電視節目和雜誌內容將孩童(尤其是女孩)描繪成具有性意識的對象,也包括針對想讓自己看起來「更性感」的孩童所設計的商品,例如有胸部襯墊的服飾、熱褲、化妝品或跳舞玩具。另一種是「間接」的方式,由於發達的網路科技使孩童越來越容易看見關於性的描述,現代兒童所接觸的色情製品比從前還多,而且年齡層也更低。根據英國兒童慈善機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NSPCC)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指出,英國十一歲至十六歲的青少年中,約一半的人曾在網路上看見色情內容,而且大多數是不小心看到的。
事實上,所有發達國家都正在致力解決過度性化孩童的問題,並假設接觸色情製品與日益增加的兒童性事件有關。英國西北部一所小學的校長阿曼達‧胡姆(Amanda Hulme)表示,近年越來越常出現同儕之間的性霸凌行為。英國各地警方在過去四年內,收到了將近三萬起兒童性侵其他兒童的案件,其中包括2,625起發生在校園裡的性侵事件。此外,傳送色情訊息和裸露照片的情形也變得相當普遍,而它可能會毀掉青少年的生活:打開轉寄色情內容的男孩可能會被列在潛在性犯罪者的名單上;女孩的私密照片若在網路流傳,可能會導致她們過度絕望而自殺。
但學者目前仍不清楚這一切是否真的跟兒童接觸到的性內容有關,大部分研究由於考量孩童的年齡而無法進行。南非學者迪維亞‧芭娜(Deevia Bhana)說,人們的擔憂往往源於孩童的道德態度上,例如他們(大多是女孩)的舉止行為應該怎麼做,而非實際的傷害證據。
然而,性早熟被認為會造成某些形式的傷害,其中包括心理健康。兒童心理學家、波士頓麻州大學教授莎倫‧蘭姆(Sharon Lamb)表示,她發現孩童(主要是女孩)在失去自信的時候,會認為自己能被重視的唯一方法是展現性感。這導致諸如飲食失調等問題,進而影響他們未來的人際關係。
第二種可能的傷害是性化的色情文化讓孩童對性產生錯誤想法。胡姆認為孩童不恰當地觸摸對方的行為增加與色情內容有關,儘管沒有研究證明兩者關聯性,但兒童(男孩多於女孩)向防止虐待兒童協會的調查人員表示,色情內容確實是讓做出這些舉動的源頭。這突顯出完整性教育的必要性,哪怕只是讓孩童瞭解真實世界的面貌。
第三種是這類商品可能會鼓動戀童癖的慾望。儘管情趣用品店宣稱商品能「避免讓戀童癖接觸真正的兒童」,但這種說法並無科學根據。更多人擔心隨處可見的性化兒童形象和兒童色情製品助長了戀童癖的妄想,使他們認為將兒童作為性對象是普通的合理行為。
在解決這些危險前必須先接受一個事實:在網路科技時代我們或許能限制兒童接觸色情製品的程度,但無法完全根除。更好的做法是讓孩童擁有能夠應對這些事物的能力,並認知到背後的根本問題:社會對女性的性物化。
社會的批評聲浪總是針對女孩,而不是男孩或周遭環境。女孩被教育不要穿短裙上學,以免讓男孩甚至是老師分心——結果卻沒有教會男孩什麼是「同意」。兒童心理學家蘭姆表示:「我受夠這些把矛頭指向『性感』的言論。一個打扮成碧昂斯的女孩沒有錯,那些把問題歸咎於『打扮成碧昂斯』的社會才是問題。」
南非和瑞典等地的研究表明,孩童在應對色情廣告的能力,可能比大人想像中的還要好。南非學者芭娜的研究表明,孩童是「高度成熟的消費者」,但需要旁人在成長過程協助教導他們如何應對,尤其是應對那些他們不小心發現的事物(例如色情製品)。此外,如果家長和老師對性這件事的態度更加坦誠大方,年輕人也會更容易談論這方面的焦慮和疑惑,而不是被意外發現的事物所困擾。
2000年,英國教育部首度更新了「性與感情關係指南」,防止虐待兒童協會的瑪莎‧柯比(Martha Kirby)認為這件事早就該進行。英國政府將協同專家探討新的教育方針,例如教導小學生何謂「同意的概念」,教育中學生關於性侵和性騷擾的法律知識,以及戀童癖在網路進行性誘拐的危險。
然而,許多地方仍缺乏基本的性教育。芭娜觀察到一些遊說團體,尤其是極端立場的宗教團體想法非常危險,像沙烏地阿拉伯根本不願教導孩童性知識,認為這樣才能讓孩童保持「純潔」。美國極端宗教團體貞潔教育機構(Abstinence Clearinghouse)也認為性教育是鼓勵孩子嘗試性愛。緬甸的學校則連基本的性教育也很少教導。
最好的做法是讓孩童自然探索慾望和情感,並教導和傳達真實的資訊給他們,包括對網路的危機意識、如何避孕,以及讓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勇敢拒絕那些不想要的事情。荷蘭和丹麥等國更接近這種較健康的做法,他們希望孩童充分瞭解自己的身體,認為性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危險警告,也幫助他們為往後的性生活做好準備。
澳洲科廷大學研究員蜜雪兒‧約金內利斯(Michelle Jongenelis)表示,同樣重要的是各國需要正視過度性化的根本原因:與男孩相比,性化女性形象和色情製品羞辱女性的內容不成比例地更為層出不窮,反映出社會的性別歧視和對女性的性物化,而孩童正吸收這些東西作為他們的行為準則。
圖片出處:B.C. Lorio@flickr
參考報導: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