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評論文學獎|電影類特別獎】田敬暘:《蜘蛛女之吻》

資產階級之好萊塢電影被視為第一電影;強調個人風格的歐式電影為第二電影;將導演、演員、觀眾集一態,以揭露真相及鼓動群眾的視為第三電影。 

 

  (一)第三電影

  在開始探討南美電影《蜘蛛女之吻》前,我想先對所謂第三電影的脈絡進行小小的分析與探討,以便後續關於電影的評論與討論。我們得先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切入,有所謂「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之說。第一世界泛指以西方資本主義為軸的國家陣營;第二世界泛指前蘇聯為領導的東方共產國家陣營;第三世界泛指以中南美洲、非洲、南亞……等非前二者所屬之國家陣營。其實可以發現到,近代政治的發展,第三世界是占全世界多數的國家,進而也有人提出了第三世界為「主體世界」的說法,而後衍生的第三電影便是於這樣的環境之中誕生。

 

  阿根廷製片人費南多.索拉納斯以及屋大維.傑蒂諾在《邁向第三電影》中提出:資產階級之好萊塢電影被視為第一電影;強調個人風格的歐式電影為第二電影;將導演、演員、觀眾集一態,以揭露真相及鼓動群眾的視為第三電影。由此可見,電影分類雖和國際關係上的分類有所差異,但聚焦於「第三」這一方面是有所重疊的,因此能稱第三電影為第三世界電影也是妥當的。

 

  如何將第三電影連接到中南美洲當時的政經狀況呢?我們細看可以發現,中南美洲在拿破崙戰爭時,因其殖民主西班牙盡全力於戰事,而得到獨立機會,在當時就有許多地方的軍閥獨裁統治,這些人被稱為國民擁戴的領袖。

 

  然而弔詭的是,在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在二戰後,南美大多獨裁政體多為軍事政變而成立的,較不具正當性。中南美洲做為一個近代史的受害者,被殖民、被獨裁、被壓迫、被種族歧視,這些種種因素交融在一起,我們或多或少可以推測這樣的環境促成了反殖民、反獨裁、反壓迫、反種族歧視的第三電影誕生。當然,這方面的說法還以有賴與先進討論並釐清之。最早發跡於1960至1970年代,其主要目的為:

 

‧激起大眾在電影裏頭的意識形態

‧揭露對於國民的剝削,無論是歷史上的、政治上的、經濟上的

‧使被電影影響的受眾能從事變革性的舉動,以改善國民的生活條件

‧創造出新一類的電影種類以闡釋那些不被重視的特定族群

‧製造及散佈那些未受獨裁政府審查的影片

 

  談了這麼多第三電影的探討,我想先岔開話題,來談談第三電影在臺灣的表現。這個探討動機來自我在本次活動的推薦清單看到「記得臺灣」這個主題,在這個主題上我看到了一些臺灣新電影的影子,我個人在自己的想法建構上,認為第三電影和臺灣新電影的同質性很高。臺灣雖不算是第三世界國家,也極少與第三電影來往,然而臺灣新電影時期,我們那些所熟知的電影是傳達了本土情懷、深刻地描寫了臺灣歷史、兼具了現代主義以及寫實主義,擺脫過去政府方面灌輸意識形態的咒縛,這些或許可以說是和第三電影有很大的相同。

 

  那臺灣在近幾年電影發展史上,雖然看不太到臺灣新電影那般的電影,但是現在有了一種新型態的轉機,年輕人開始嘗試以自己的語言、想法,去演繹臺灣過去四百年來的歷史,這算是臺灣新電影對我們的影響。同時,臺灣社會逐漸開放,各式各樣的影展也都有探討更加多元的議題,就連過去官方色彩濃厚的金馬獎也漸漸地走向更開放的視野。姑且不論第三電影對臺灣的影響到底有多少,很顯然地臺灣早已演繹出獨具自身風格的第三電影了。

 

  (二)探討影中影(納粹宣傳電影)

  那麼我們就接著來探討電影的主體,那在劇情上的描述我就不加贅述,直接單純地針對特殊的點來討論。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影中影的意識形態,當時最負盛名的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曾言:「宣傳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斷地重複有效論點,謊言要一再地傳播,並裝扮得令人相信。」他也曾提出,混雜幾分真相的謊言往往比直接的謊言要來得好。這部宣傳電影並沒有刻意去掩飾法國人有反抗的事實,反而是更加顯現出來,並且利用優美的愛情故事去汙名化反抗運動,這樣的意識形態是為了強調納粹政府在法國政權的正當性,而影片也刻意貶低當時被納粹迫害的族群,塑造美好的納粹國度。這樣的意識形態,在還是獨裁時代的中南美洲非常多見。

 

  宣傳電影中,女伶是當時極富盛名的歌姬,愛上了納粹在德國的高級軍官,這樣「心中的糾結」,對比《蜘蛛女之吻》的主角莫利納,算是如出一轍,某種程度而言,女伶的結局象徵了莫利納最後的結局。莫利納的行動童女伶一樣,做為一個間諜好套出另一位男主角范倫丁的情資,卻在愛情糾葛上不得不做出決定,也許一開始莫利納轉述這部宣傳電影的動機只因他喜歡這部電影,而想傳達其中的核心價值,但在同典獄長的第一次對話之後,轉述電影的舉動添加了象徵式的隱喻手法,我不知道莫利納是否真的在透漏他當前的身分給范倫丁知道,但我們能肯定地看出莫利納的變化。對范倫丁,他起初痛恨這種為法西斯政權宣傳的電影,但隨著故事的推進,這部電影卻成為兩人間的潤滑劑,順勢搭起兩人對話的橋樑,某種程度上,想來有點諷刺。

 

  (三)莫利納以及范倫丁的分析

  入獄

  對比兩人的入獄罪名,莫利納是因為猥褻小男孩,而范倫丁則是政治犯,兩者看似相異,但實際上都來自政府對國民的壓迫,雖然莫利納的罪名是猥褻罪,但實際上是因為他的同性戀身分被捕入獄,范倫丁則是因為反抗當時的獨裁政府而被視為政治犯。兩人境遇不同,但殊途同歸。

 

  性傾向

  因為原作以及電影的關係,很多人都認為《蜘蛛女之吻》是部很純粹的同性戀電影,但仔細分析下來,莫利納是個很容易對他人敞開心房的人,個性有陰柔的部分。相較之下,范倫丁比較閉鎖,可能是因為從事秘密反抗運動,習慣了將自己封閉起來,不允許任何人踏入他的心域,也很少對人敞開心房。兩人的交合不在於范倫丁性傾向的轉換,而在於彼此的接納、彼此的同理,這其實是這部電影更加浪漫的地方,兩人間的愛情是達到了心靈神合的境界。

 

  政治意識

  莫利納是政治冷感的人,雖然他或許感覺得到政府無形中的壓迫,但他沒有站出來反抗,然而范倫丁式站出來的那群人,兩人在一開始的溝通多有爭執,大多是在政治參與的事情上,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揉和上方所述,莫利納接納了范倫丁,也同樣接納了范倫丁的意志。從政治冷感轉變為反抗獨裁,這是莫利納很大的轉變。

 

  愛情觀以及對彼此情意的態度以及作為

  莫利納在愛情觀上有些類似於希臘式之美的崇拜,他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美學概念,對美學駕輕就熟,從他的言談、裝扮、職業,都看得出來,藉以分析他對美學的觀念,我認為是妥當的。但這並不說明,他所呈現出來的裝扮就如同希臘美一般,而是說他品味愛情的那種方式猶如希臘式那般的方法。

 

  反觀范倫丁,他反倒是種「守護」的概念隱藏在裏頭,對國家、民族、愛人……等。但其實范倫丁是自私的,他總是以反抗運動為主,有時卻往往忽略了他的周圍,這並沒有同他「守護」這概念相悖,反而是透過「反抗」達到了「守護」的手段早已蒙蔽了雙眼,他不知道他所做早已對周遭想「守護」的事物造成了威脅,總結起來,若說莫利納是希臘式的愛,那麼范倫丁應當是魯莽的愛。

 

  這部作品的看頭就是「轉變」,兩人對彼此的態度轉變。很明顯地,范倫丁一開始時還對莫利納保持一種距離,他似乎正懷疑莫利納可能是政府安插進來的間諜,當然一開始莫利納也不是間諜。直到莫利納和典獄長見了面,整部片的氣氛開始了改變,莫利納轉述的電影越趨重要,接下來的劇情發展似乎都圍繞著那部納粹宣傳電影。莫利納逐漸心軟,他無法忍受政府暗自在食物裡下毒,也無法忍受自己擔任間諜的事,內心糾結如同女伶。

 

  事實上,我們無法確定莫利納是否完整地、如實地將電影劇情轉述給范倫丁,但也有一幕說到他有一定程度地渲染電影內容,因此我們不能排除他刻意投射了一些情感在轉述電影的舉動之中。總而言之,兩人間彼此的互動,我們可以藉由納粹宣傳電影(尤其是莫利納後半所說出的,是最有可能投射情感的一部份)做一個相襯的分析。

 

  (四)細部分析

  首先,先從電影製作的面向來看,第一個需要探討的是電影的篇幅,很可惜地礙於篇幅受限,電影無法將原著小說完整的情感再製出來,沒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情緒醞釀,有時候會大大減分。一個電影的節奏在於他的篇幅,《蜘蛛女之吻》受限於電影媒體的篇幅,節奏與原著小說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們可以同理小說改編成電影的這種差距,但這就是電影製作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而現實是,似乎沒有處理得很好。第二是劇本,作為電影的靈魂,在這部電影中卻顯得有些匱乏,劇本為了將政治以及同性愛揉合,就猶如是將兩團風味不同的麵團(也就是同為社會議題,但其探究的面相還是有些差異)搓揉在一起,雖然這部作品探討的層面相當多,但最主要的兩大議題卻因為劇本大大減分。

 

  就拿同樣政治性質濃厚的德國電影《竊聽風暴》相比,《竊聽風暴》這主軸安插在政治上,並且以諸多角色佐以之,但《蜘蛛女之吻》卻被壓得喘不過氣,看得出來電影在製作上為了調配也下了不少工夫,卻也是一大敗因。在調配上,反而沒有政治反抗活動的精隨,也沒有同性愛的真摯,渾然是節奏有待加強的電影。這也同時是我第三個想探討的面向,節奏。

 

  電影後半為了推進劇情,讓兩位主角間發展得過於急促,使得整體節奏忽然加快,加上劇本的夾擊,電影後半時是令人喘不過氣,造成兩位主角間情誼反而變相成為只是為了劇情推進而存在的,不小心添上了工具性,成為了小小的缺漏,相當遺憾。

 

  雖然有很多可惜之處,但仍有不少可取之處。像是穿插了兩部電影在作品裡邊,其一便是上文大量探討的納粹宣傳電影,另一便是《蜘蛛女》。《蜘蛛女》儼然是莫利納內心真正的投射,能算是一種潛意識的投射,這便是第一個優點──潛意識,看得出來這部作品大量用如此手法,內在事物以及外在事物互相存在著隱喻關係,頗有一種潛意識的味道。

 

  蜘蛛女隱喻著莫利納,那麼船難者是否也隱喻著「正在受難的范倫丁」?但為什麼會是船難?而不是其他天然災害?我們都知道船難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一種人為災害,這裡或許間接體現范倫丁被施虐的部分,而就另一個觀點來看,船難是為了凸顯只有蜘蛛女生存的孤島,象徵著莫利納內心那孤獨、被視為異類的一部份,莫利納這樣的身分是社會的邊緣人孤島正符合這樣的意味。蜘蛛女的吻代表了愛,那為什麼要流淚?淚似乎是為了范倫丁而流的,莫利納知道不是他離開范倫丁,就是范倫丁離開他,勢必要被拆散,想愛卻愛不到。第二個優點──類似於蒙太奇的手法,可以發現到在莫利納開始敘述電影故事時,會刻意將銀幕大小調為大致上是那個時代的尺寸,而色調也是那個時代的,這是很棒的表現手法。

 

 

(本文作者投稿時就讀於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一年級)

 

全部比賽作品請見活動官網:

MPLUS全國青少年評論文學獎-Taiwan Review Awards

你可能會喜歡

就算是悲劇也可以嗎?《卡塔莉娜》

不夠黑,也不夠白,又不夠像男人,那麼我是誰?《幸福綠皮書》

《教父》是艾爾‧帕西諾不能拒絕的一項提議

《阿巴斯・伊朗三部曲》:一枚科克的稜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