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凱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電影類評審委員)
「MPlus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一個挑戰,或者至少是一個鄭重的邀請,藉由評論文學獎來促使閱讀與觀影成為比較正式的問題,由年輕世代來展現一種嚴肅與專業的姿態,思考一本書或一部電影。
第一個必須面臨的困難在於,評論並不是「讀後感」或「心得」,當然更非內容簡介與摘要,換言之,既非個人主觀感受的單純表達,也非評論對象的客觀描述。一篇好的評論總是因為能夠提出具有洞見的觀點,再度挑起閱讀者的好奇心,讓已看過作品的人有了嶄新的目光想再看一次,或者因為給予了思考的啟發,讓未看過作品的人燃起也想一探究竟的欲望。
簡言之,一篇好的評論總是重新提出了一本書或一部電影可以怎麼與眾不同地觀看,使得讀者得以擴增思考或想像的差異維度。
評論的好壞繫於觀點的有無,然而,書與電影的評論亦需考慮兩者並不屬於同一媒介。參與今年電影評論的論文都有相當的論述水平,行文流暢,只是亦有不少評論僅僅專注於電影劇情的分析,遺忘了作為電影最根本的媒介:影像。
電影裡有著精彩的故事固然值得深入分析,然而電影與小說(或電影與劇本)畢竟存在著本質的不同,電影離不開導演對於影像的創作,而非只是電影中的敘事,因此電影評論對於影像構成,包括構圖、聲音與剪接等「電影語言」亦需提出足夠份量的分析,這是特屬於電影評論的特性。
思考的觀點與影像的分析,是對於電影評論的二點基本要求,那麼我們或許就很可以理解本屆電影評論類首奬何以能脫穎而出。
作者李賢恩選擇評論庫柏力克的《2001 太空漫遊》,這無疑地是將自己投入一局充滿凶險的考驗,不只因為電影裡有許多費解的謎樣場景,而且更因為電影史中早已疊加了無數天才評論,想要別出新裁另闢蹊徑地提出創新的見解有一定的困難。李賢恩在評論中展現了他對於電影影音構成的敏感,這毫無疑問地亦是庫柏力克被寫入電影史的原因。評論的主要部份投入分析配樂、對白、構圖與剪接,並洋溢靈感地將片中的影音元素與古典音樂、哲學經典、繪畫作品一起論述,在許多段落中嘗試將電影提升到存有論與形上學的高度,文筆流暢且滿懷詩意的情感。文章一開始便細緻地分析《2001 太空漫遊》前20分鐘無對白的影音開場,文章結束於電影最後「5分鐘黑畫面」的存有論闡釋,論述前後扣合於庫柏力克充滿原創性的影像,作者的評論書寫能力相當讓人驚豔。
兩篇佳選作品:歐陽如昕的《楚門的世界》與韋晢的《蹺課天才》,亦都展現了年輕世代對於電影觀看的不凡功力與見解。這次參與電影評論的論文都展現了對書寫能力的自信,如果能持續從事閱讀與書寫的練習,未來的評論很讓人期待。
全部比賽作品請見活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