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漂移
不同於部分書籍以一中心思想向外輻射延伸,或許因為是如投影片式的回憶交雜播放,帶出的議題也四處綻放,觸及了現實面與心理面。當然,以書名直接來看,作者最希望喚起大眾注意的就是一層濃厚糜爛金粉下,世人一味視為污穢而想消滅的地下產業。書中提到看似灰暗的地下世界,產額卻佔了整個都會經濟百分之二十到四十。為什麼一個令紐約市長想要撲滅的運作系統,一個似乎沒有人想要插手的底層社會,在紐約市能有如此不容小覷的影響?
或許我們的認知並非全然真實
或許這個故事得重新來過
首先,這不為人而知的社會有如一座看似棵棵獨立生長的樹填滿的森林,其實深根在地下,未被發現的,是一織精密而複雜的結構網。書中提到的莫堤瑪是引領我們進入這片叢林的先驅:發病後,從他身上延伸出來的每一條聯繫,無論是酒保,酒店經理,計程車司機,甚至到性工作者與色情商店。他們跨越了種族與階級,額外做了並非交易上應行的責任,世人似乎認為底層世界的空氣是悶濕騷臭的,但此事件卻彷彿讓我捕捉到將陽光濃縮成一道曙光的溫暖清香氣體。一段連結,或許起始目的是為了自我的利益,例如某些醫生為賺取些檯面下的錢而為非法勞工提供醫療服務。到了最後,這行為轉為習慣,或發展出情感,也就成功地串連出一段連結,互相幫助著,以此在地下世界慢慢爬升。
這跟我們所看的那些電影裡各個獨立的個體有所出入,讓我倍感訝異,每個人都是咬牙在撐著自己的生活,卻仍然願意為一個毫無血緣關係者多付出一些。但其實這樣的網絡也因為每個人在社區存活的不穩定性而有所動搖,一切都可能在轉瞬間化為烏有,這又是讓人心灰意冷處,昨日與你相談甚歡的友人,可能今天就反目成仇,你又必須去尋求敵人的幫助,才能在這世界立足。瞬息萬變的生態系,給了這些居民許多的挑戰,他們的生存力也遠勝於我們這些在舒適圈待慣的人類。平心而論,他們的能力或許超過美國的白人居民,卻因為語言,文化素質,與種族,出生背景等因素而無法得到與付出相等的收穫。
至於活在底層世界的故事,這些居民多半不想被外界當作受害者,孟江試圖讓作者看見這世界其實存在著良善的一面,不是只存在幫派,毒品,娼妓之事。事實上,有太多事物處於灰色地帶,無法用二元論的觀點去判斷對錯,這個社會形態不能只受負面角度的看待,當一個工作能養活這麼多原本會飢餓潦倒的人,而他們所作所為不過是在與一些位高權重者為保護選票與地位的法律手段進行拉鋸,甚至沒有傷害他人,這樣也得受到外界的批評嗎?那些從事非法職業的工作者,姑且說主要目的是兼點差,但他們也可能是出自內心的想幫助其他跟自己有過類似處境的族群。那些是非夾雜,穿梭在法律與人情的工作,如果他們選擇退避三舍,如此龐大的網絡能否誕生的可能性我們不得而知。
在本書所提到的關聯網,其實是從某一主旨為發源,不斷地向外生根……
「『性』將眾人串連在一起,這句話兼具字面意義與社會學意義。性產業在這個隱藏的世界裡似乎無處不在,以千種不同的方式讓這個群體的人相互凝聚。」
回頭看看書名,性似乎是本書龐大的主題之一,甚至篇幅佔據大於毒品,在底層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以一般道德觀批判這整件事之前,得先從書中指引的方向看到那些不同於我們自以為了解的那幕:
書中提到,這些性工作者並非全像外人所想的吸毒嗑藥,抑或是性格低劣,不為社會所容。「他們更傾向於家庭,社區和正當工作」,但這些合法的收入來源卻大大低於以非法手段賺取的金錢。他們擔負著比常人更受社會呵責的壓力,扛起因社會不平的錯誤造成的階級化,受外界對工作形象的指指點點。並非所有妓女都只是想單純的靠身體賺錢(儘管這個想法也並無不妥。人類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身處不同環境的人身上,流傳給後代,所造成的主流社會鄙視,也算是種可怕的眾愚社會),她們試過努力做工來補足開銷,但資本社會下的洪流卻淹沒了他們最後的希望,只得轉從事一項受人唾棄的工作。不過,他們的職業在這底層世界裡也組織起一道關聯網,提供身邊的族群從一個嫖客賺取其他費用的機會,支撐起整個地下社會。
從心態上來說,多數人也認為妓女是因為消極而不願多付出努力的心態所以決定做這一行。但對那些生存困難的移民而言,這只是一個往上爬升的機會,故事中的安琪拉所有的理想抱負可能更甚中產階級裡庸庸碌碌的工作者,至少她願意跨越未知的界線去拚得生存機會,以積極度來說,與中產階級者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卻因為她的工作而被套上刻板印象的鎖鏈。
性工作者自稱為床上治療師,這在眾人眼裡是荒誕謬誤之言,但從莫堤瑪與富人馬丁的例子可以看到,這絕非荒談。莫堤瑪多年未與妓女發生性關係,只是以言語及愛撫作為交流;馬丁希望能夠找個人傾訴老婆不願意理解的那塊故事。是否真能達到治療的效果不得而知,但是能夠證明性工作者並不是全然只以滿足嫖客性慾為最終目的,某些時候這份工作所涉及的,或許只是提供一個身為普通人想暫時這重重枷鎖的道德規範,找個地方發洩所有社會準則所不允許,卻是最純粹的人性。除此之外,他們也必須學習文化藝術來提升與高階級人士交流的機會,而不同於一般人認為的單純靠肉體賺錢。
從這個觀點也可以引出移民者在工作上的弱勢條件:紐約的階級化過於明顯,移民者除了語言溝通之外,更顯著的是那道跨不過的鴻溝,上流階級的人士有閒有錢去討論電影、藝術、美食等話題,但一個連餵飽自己都有問題的人又該從何攫些心思去學習這類資本化的休閒。這些就是應召女郎必須面對的,他們得熟悉有錢人的娛樂,迎合他們喜好,必要時還得跟他們一同去欣賞戲劇,以滿足這些有錢嫖客的心思,讓他們認為不是單純做肉體的交易。
還有另一個部分可能是讓一般人無法置信的,從事性工作產業,不論是應召女孩貨是老鴇都不僅限於貧窮女子。在高級性工作者的這個領域,多半是中產階級的白人,甚至在安娜莉絲所經營的女孩中,還有名校畢業,出生於有錢人家者。而且多半有正業,有些從事這行業是為了心理上的復仇,他們大有能力去進行其他職業,卻可能為了心理的滿足而選擇此行業;有些人則是真的經濟上的困難,像藝術家或演員(曾有好萊塢演員為謀生而兼差色情片演員,後來轉成全職)這種得苦等機會的工作,在成名前得美隔幾週兼職應召女郎以繼續追求夢想,性產業對他們而言是一個讓自己能在紐約生存的工具。
最近所接受到的資訊裡,有個名為 equality now 的網站,網址內容是為了追求性別平等與平等的社會,涵蓋了性交易,童婚,性虐待等等議題。其中與本書扣上關聯的便是性伴遊。另外我也看過聲張性工作者權益的女性主義者,反對性伴遊這個產業。其實單從這個產業的規模來看,對於這些從應召女郎轉職到性伴遊員工的人來說(以書中角色卡拉而言),待遇甚至可能勝過那些街頭流鶯,她們所要面臨的風險還包括嫖客的虐待,偷錢,特殊性癖好等無法獲得保護的攻擊,而這些在除了像書中受到深諳世故的經紀人(或稱老鴇)的庇護之外,似乎只有如此具規模的公司,才能給予這些性工作者實質上略優於街頭流鶯的保障,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也可能造成公司壟斷相關產業的機會,多數伴遊公司僅提供工作給中產階級,受一定教育程度,且年輕貌美的白人,就算是有色種族也不希望讓嫖客認為眼前的妓女是移民,大大降低了外來移民打入伴遊市場的機會。
再者,以街頭流鶯擴展開來的其他連結也可能隨著伴遊公司的出現而經營不順,最終崩解,又是個一體兩面的事件。就像部分人士支持毒品合法化的觀點一樣,性交易的合法化所能夠避免的是因此議題所引發的種種問題。美國當時的禁酒令並沒有使酒徹底消失,反而造成假酒氾濫,那既然性交易已經無可避免的存在了,是不是能夠以合法化這個措施來使性交易公開,受到保障,減少街頭流鶯受嫖客搶錢虐待的例子呢?這點在觀念保守,連性知識是否應該在國中教育都受到爭議的台灣而言,無法證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撐起紅雨傘(Red umbrella)。
至於毒品部分,書中提到的篇幅太少,可能他的爭議性更甚性產業,畢竟毒品對人體的危害是性產業不曾存在的,因此在故事中只談論到這個議題與性交易所連結出來的關係,以及這類工作者的幾個經驗。還有上流社會的故事,這並不是作者主要的訪談內容,但它在本書的角色是與底層階級者形成對比,有錢人能夠多輕易的解決多數的問題,而底層民眾又是如何掙扎著存活。孟江與惡魔打了交道從此消失,安琪拉的性工作失敗後黯然地離開,卡拉在這場遊戲裡以哀淒之姿退場。與之相對的,瑪歌夫人、夏恩、山多旭,以不同型態在這城市裡,隱晦的抑或磊落的成功,又何嘗不是在這不見天日的地底下操弄著這桌牌局?美國夢光彩吸引人,但那些從深淵往上攀爬的,是經歷多厚重的傷痕與披荊斬棘,才能爬上中上產階級,卻依舊遙遙不見那些身世背景懾人的年輕富二代,在落地剎那便注定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得到優渥無虞的生活。紐約給人機會與希望,但更多傾倒而出的卻是沈甸甸的階級與灰樸樸的絕望。如果要探討貧富的議題又是一大段篇幅,而且過於黑暗,書中對此方面的描寫只給人一個無助頹敗的呻吟。
作者提到,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喚起人們能多關注地下世界的真實情況,而非一味批評。而對於讀者的我而言,他確實做到了,他提供了更多的資訊給人消化吸收,引領出其他不同的觀點,以嶄新的角度去面對光鮮亮麗的社會試圖抹去扼殺的議題。書中指出,當市長開始掃蕩非法性產業的時候,表面上是為了提供這城市一個更「適合民眾遷居」的環境,當權者為了利益而採取迎合多數人膚淺的意識形態,犧牲了非社會主流的族群,但他們卻忽視了這些非主流族群透過地下組織網形成的生產力,即使是單方面掃除性產業,所延伸出來的連結卻可能牽連到上千人的生計,更甚他們認為這舉動會使那些從事非法工作者轉進行合法工作。
但事實上,這個族群大多數的人都有合法工作作為兼職,因為他們必須要這份工作作為洗錢的工具,卻依舊無法裹腹。當從非法所得賺取的,夠支撐生活的收入被殲滅後,真的能有如政治人物想的這麼簡單嗎?他們也可能轉而進行更高風險,更嚴重的犯罪行為,這也並非不可能,「真正能讓這些人進入合法世界的機會,其實正是『犯罪』」當證據血淋淋的映在眼前時,我們還能夠以缺乏站在那些非主流族群的角度,自以為是的批判他們的不入流嗎?我們大多數的人總以被灌輸的既定觀點去看待事物,無知的危險,這本書所帶出來的可能不止是地下社會的真面目,也點醒人類不該再以單方面面對任何議題。
最後,我們必須漂移
「他們全告訴我要將靜止不動,不變的生活方式轉變為移動和改變。他們會跨出疆界,從不畫地自限。這些人不會找個地方讓自己的工作穩定下來,而是選擇不斷啟航,而後在看到機會時擇處靠岸。」
這看似不重要的想法,零零碎碎的散落在前面某幾個段落。在本書的結尾,又硬生生地矗立在我們眼前,卻不顯突兀。在前面幾個章節,漂移的思想以文字呈現,不停地敲推著作者,後來看似跳入其他主題,但這個概念卻只是沒入故事中,若有似無的存在,其實是此書的主幹。由於漂移,這本書因而誕生。作者決心漂移,從曼哈頓到紐約展開新的研究工作;夏恩從街頭毒品小販試圖漂移到白人上流社會從事交易;安娜莉絲從富家女漂移到應召女郎經紀人,又漂移到印度;而瑪歌更是經歷重重漂移,最後決定從這場遊戲撤離。每個人都穿梭於不同的界線與限制,無論結局好壞與否,都拚了命的想要改變現狀,或許唯有如此,才能搏得通往理想的門票。我們都必須移動,無論出於己意抑或是受環境驅使。從此處移至他處,不拘限於安穩的生活,緊握著每次可能的新機會。
此書雖然有些小小的缺失,像是調查的性工作者案例僅限於女性,對男性似乎只著墨於販毒和嫖客部分,存在一些性別上的刻板印象。但其迷人之處,在於故事中融入部分數據,當然故事成分居多。也就像他在前幾個篇章提到的,他的走向是以讓社會大眾理解此議題為主。
我想跟龐大數據堆積而成的書(如《父酬者》)相較起來,如果社會科學書籍的目的是要喚醒人們的意識,那這樣的寫作方式是最理想的。畢竟不是所有改革者都非常了解數據所代表的意義,透過文字給予畫面才能讓人了解真實情況,數據只是輔助完成整個架構完好無缺的工具,但把這一切串聯成一個故事,遍佈到各個年齡層能接觸的範圍,才能真正引起社會關注。而作者的文筆也足以帶我們進入這環境中,彷彿那些街頭事件就在我們身邊,當一個街頭流鶯的凋零,能夠讓讀者感覺從他一開始的出場,到最後的離去有悵然若失的感慨,那人類的目光,也就能隨著書裡的種種故事投射到現實世界了。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立女子中學在學學生,2002年次)
全部比賽作品請見活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