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時代的平凡人:《我們的父輩》

《我們的父輩》劇照。

 

  德國有不少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且至今仍不斷推陳出新。這些作品也很少讓人失望,並不會感到這是一個已經「拍到爛」的題材,甚至相反地頗受好評,而2013年由德國第二公共電視台(ZDF)推出的電視劇《我們的父輩》(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就是一例。

 

  《我們的父輩》是一部分成三集且劇情連貫的電視劇,每一集約一個半小時,可說是透過三部電影的片長敘述一個故事。其德文片名直譯成中文為「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直接且平淡,沒有過多的贅述,除了傳達給觀眾,這是一個關於我們父母親一代的故事外,保留了適當的空白與想像空間。透過總片長四個多小時描述一段數年間的歷史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的父輩》所呈現的面向卻相當廣,元素也相當齊全,場景甚至跨越德國、波蘭、烏克蘭、俄羅斯。全劇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以蘇德戰爭作為故事主線,預告將會是一場悲劇。

 

  然而,這並不是一部紀錄片,所以劇情較著重於描述戰爭對於人們情感的撕裂,並透過五名主角間的互動與經歷進一步帶出歷史。五名年輕主角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德國人也有猶太人、有情侶也有朋友,直到戰事爆發才將他們拆散。在此之前,德軍勢如破竹,所以離別前夕,將從軍的少年們只向朋友與家人說了:「放心吧,聖誕節前我們就會回來了。」只是,事實並非如此,而是如影片中所說的:「這將會是一場改變一切的戰爭。」這個「一切」指的不只是戰事的發展,還有每個人的生活。

 

《我們的父輩》劇照。

 

  故事才進行到一半,所有人都因為戰爭的殘酷而改變了。原本的書卷少年在上了戰場後,變得能正面朝敵軍的臉上開槍,甚至吊死敵人;原本的賢淑少女在前往前線當護士後,變得在急救傷患時,雙手沾滿鮮血也不吭一聲。當被問到為什麼轉變如此大時,少年說:「很簡單,你不殺人,人就殺你……確定的是,沒有人能再和從前一樣。」為他們帶來轉變的是殘酷的事實,因為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改變自己,這是為了適應與生存而不得不作出的決定,卻也同時對人生、親情、友情、愛情感到絕望,這與片中主角的一句獨白形成了強烈對比:「我們眼前都有大把的人生,唯一要做的就是抓住它。」

 

  透過劇中細膩的台詞與對白,深遠的意涵巧妙地塞滿了字裡行間,例如猶太少年的女友幫他弄到了逃往紐約的簽證與機票,作為父母的當然認為能逃一個算一個,只囑咐兒子:「到了紐約後要記得說一聲。」只是在那通訊不發達的年代,少年離家後,家人可能會因為猶太人的身份遭到拘捕或驅趕,彼此大概這輩子再也見不上面;另一例為猶太少年在逃亡過程中認識的波蘭少女,女子因德語不好,在指稱有德軍追上來時,說的是「你們的人」(deine Leute),呈現出「你被自己人追殺」的矛盾與諷刺。

 

《我們的父輩》劇照。

 

  原本德軍計畫在聖誕節前攻下俄羅斯,想不到進攻卻不如預期。雪上加霜的是,他們根本沒料到這場持久戰,手邊毫無禦寒衣物,接著節節敗退。戰事這一拖,就拖了數年,期間在戰事中各司其職的主角們為了躲避追兵,也全都走散了。原本是為了祖國光榮而戰,此刻的拼命卻僅為自己生存,一如劇中一名士兵所說的:「先前還被當作英雄看待,現在卻連豬狗不如。」

 

  《我們的父輩》雖然不是紀綠片,但為了使劇情忠於史實,團隊不僅參考了大量歷史文獻,還請了歷史學家作為顧問。影片在上映後拿下了多項大獎,其中還包含了第42屆國際艾美獎。然而,有讚許就有批評,過去的二戰電影多是以美國、俄國、波蘭的受害者角度呈現,而該片以德國作為視角,自然會受到矚目。例如,有人就認為,片中對於人民情感撕裂的描述扭曲了德國在二戰加害者的角色。然而,一件事能從許多角度來看,儘管納粹德國的邪惡是不爭的事實,卻也得承認,有一部分(即使是少部分)的德國人民也承受了戰爭的痛苦與傷害,而《我們的父輩》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影集資訊

《我們的父輩》(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Philipp Kadelbach,2013年開播

你可能會喜歡

吉卜力的月亮:重讀高畑勳(上)

埃米‧諾特:永遠改變了物理學的女性數學家

文評教父與總統都給予肯定的東德作家:烏立希.皮倫茲杜夫

「我反對死刑,但是我認為家父被處死完全合情合理」:《納粹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