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之襞》:隱蔽於秘/謐境的生靈國度

志鎌猛以山林為母題的攝影作品。 

 

  「面對照片,人們尋覓的是什麼曾在那裡,而在電影裡,人們則引領期待接下來將發生什麼。」

  (Before a photograph you search for what was there. In a cinema you wait for what is to come next.)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攝影與電影,常被視為兩種相類的媒材,約翰‧伯格認為在對屬預期式(anticipatory)媒材的電影,照片毋寧更彰顯其回溯式(retrospective)的特質,直指照片事實上乃是電影的反面。無獨有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表示其喜好攝影更勝電影,在其《明室》(La chambre claire)並提及類似觀點,認為照片並非重現已經消逝之物,而是證實此眼下之物真正存在過。於焉,「此曾在」被視為攝影的本質。

 

  志鎌猛以山林為母題的攝影作品,源自於其行旅臥遊自然中同棲共生的經驗,亦恐是其在面對工業化時代因追求經濟效益下產生氣候變遷、空氣汙染、物種滅絕等實質影響後的反思情懷。透過志鎌猛的雙眼,映射出那些被都市化侵蝕而日益縮退的山林圖像,曾真實且具體存在於我們生存的所在中。

 

  生態學家尤金‧史多麥(Eugene Stoermer)曾以「人類世」(Anthropocene)命名被人類大規模影響生態系統的世代,其他論者亦曾用「人類時代」(The Human Age)稱呼此景況。值此環境失衡之際,當代顯然更有意識著手於自然的保護與復育等工作。究其內裏,相關護育工作並非單純是對客觀環境的回歸。另一方面,由生態心理學的脈絡而論,重返人類於過往億萬年中演化其身心靈的自然,更是精神上成長、啟發、療癒、淨化的回歸所在。或許,此正是說明為何志鎌猛會感受到山林召喚並沉溺於自然原野的最佳寫照。志鎌猛親身走訪幽僻山林的流動時光裂罅中,感受大地旺盛的生命泉源,同時藉由杳無人跡的山林樹石之攝影,以沉寂無語的靜謐狀態開顯出生態玄秘之相。

 

「森之襞」顯現其對於自然最原始的渴望。

 

  攝影作品的存在性特質,不僅在於所攝的物象,其媒材創作的哲學思辨上,更觸及作者實踐與作品本身靈光(aura)的相關議題。攝影創作在拍攝與印製成像中不同階段、不同經手人的曖昧性,甚至攝影作品作者亦有可能並非為按下快門操作者的狀態,曾引發所謂「影像實踐作者」在概念上的探討,攝影作品亦曾因複製性被指出其作為藝術品的本真性(authentic)與靈光已不復存在。

 

  然而,在志鎌猛的作品中,無論是造訪山林,抑或取景拍攝、作品印製,在這些過程中,志鎌猛皆是親力親為,以捕捉作為藝術家所欲呈現的最佳效果。觀者透過攝影師的雙眼去感知此深林的國度,藉由行旅者的脈搏去體悟生靈的吐息,在其作品同時亦有作為印製者的藝術家靈光所在。兼之在其大片幅相機與鉑鈀印相、日本手製雁皮紙(gampi)的交互應用下,志鎌猛不僅在其作品創造出如絲綢般不同深淺灰彩的獨有風格,使之迥異於其他攝影師。更因媒材的質地,使其作品能夠有效避免褪色與刮傷的損害,大幅度加強作品的保存性。

 

  志鐮猛長期投注於山林的行旅,以及豐富的跨國移動特性,大幅擴展創作者攝影視界的可能性。「森之襞」正顯現其對於自然最原始的渴望,作品中靜謐而神祕的氛圍,實際上就是觀者通往藝術家創作精神脈絡的途徑,同時也是回歸自然母體懷抱的心靈療癒所在。

 

《森の襞》攝影集封面。

 

書籍資訊

書名:《森の襞—志鎌猛写真集 》

作者:志鎌猛

出版:冬青社

日期:2007

 

圖片出處:志鎌猛

你可能會喜歡

山脇道子融化了東京:《包浩斯的女性藝術家》

我們信仰革命:日本赤軍與恐怖主義

《隱藏的大明星》:笨拙的隱匿,坦然的勇氣

女人的真實,就在這裡:《夏之殘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