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神同行:最終審判》看韓國人的救贖觀

 

「在土著的純粹朝鮮語中沒有『明天』一詞,卻有相當於更加遙遠的『後天』、『大後天』的詞語。」

──《韓國人的手,韓國人的心》,李御寧

 

《與神同行:最終審判》改編自韓國流行漫畫,想像地獄也有一套自己的「司法體系」。

 

  《與神同行:最終審判》改編自韓國流行漫畫,想像地獄也有一套自己的「司法體系」,亡者歷經黃泉的艱難過程中,有類似「公設辯護人」那樣的陰間律師和使者陪同,最終因為生前的善惡而得到公平的判決。

 

  儘管引用不少現代司法的概念,但《與神同行》這部作品本身重點並不完全在於伸張正義,甚至也稱不上擁護應報主義,更多成分是在討論個人層次的「救贖」如何可能。得救的可能是唯心的,不在於個人的行為事實上導致了什麼後果,而僅追問他如此做的動機。

 

  原作漫畫中透過揭露一次又一次的生前重大事件,地獄律師與地獄檢察官之間對於亡者究竟是什麼樣的人進行攻防。而電影版將這樣的概念化約成一個相對單純的事件,亦即眼前這位年輕軍人金秀鴻究竟是不是冤死?陰間使者江林、解怨脈、李德春三人,為了證明確實是冤死而分頭展開冒險。

 

  《與神同行:最終審判》的時間線長達一千年,三位陰間使者原本的生存年代是西元十世紀左右的高麗王朝時期,千年來他們為了能夠轉生,在眾多死者之中尋找極少數被制度錯待的漏網之魚,故事中稱為「貴人」。

 

「貴人」是還未被證實身分,但確實具有神的力量的死者。

 

  陰間使者既不是人,但也不是鬼,是介於兩者中間的存在,因為執行神所委託的工作,而擁有了類似神的能力。「貴人」是還未被證實身分,但確實具有神的力量的死者,因為累積足夠數量的貴人之後,陰間使者可以完成自己的心願,這意味著貴人本身也是神蹟的一部分。因此,標題《與神同行》中的「神」,不僅指涉掌管地獄的諸神,也指涉貴人跟陰間使者自己。

 

  故事中,地獄有七位閻官,掌管不同的地獄區塊,乃是衍生自漢字文化圈流傳已久的「十殿閻羅」概念。這混雜了道教、佛教跟民間信仰的大雜燴,比起宗教信仰不如說更像延伸到死後世界的人間官僚體制,深深影響了韓國人對地獄的想像。與韓國、中國相較,日本的地獄系統不僅參雜本土民間信仰,還加入了更正統的佛教地獄觀,複雜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十殿閻羅概念混雜了道教、佛教跟民間信仰,比起宗教信仰不如說更像延伸到死後世界的人間官僚體制。

 

  一般人對於南韓的印象或許是他們基督徒比例很高,但其實韓國人大量改宗基督教只不過是1970年代左右的事情。直到現在,南韓基督徒人口(包含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僅佔27.6%左右,佛教徒佔15.5%,超過一半以上的人不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堪稱相當世俗化的國家。就跟台灣人一樣,不認為自己有宗教信仰的人,其實有可能還是會進行民間宗教活動。因為這樣的社會環境,《與神同行》的地獄才會完全與基督教地獄脫鉤,而長得比較像佛道混合的地獄。

 

  根據梨花女子大學教授李御寧的說法,韓國鄉野間隱藏著的樸素石像是彌勒,人民信仰祂而打造出來,稱之為「慈悲菩薩」。與此相較,日本鄉野間遍佈的則是地藏王菩薩,顯示兩種文化之間重視的事物不同。日本的地藏王菩薩除了佛經上說的要讓地獄不再有受苦之人外,還掌管大地,保護旅人、兒童,經常以謙卑樸拙的樣貌出現,並且手持宛若登山杖一般的法杖,似乎隨時要去旅行的樣子。

 

收藏於韓國國家博物館的彌勒像。

 

  韓國人信仰的彌勒卻是屬於未來的神明,獨衷彌勒的風俗早在朝鮮三國時代就產生了,與已經誕生在世界上的釋迦摩尼佛不同,依照人類的時間算法,還要56億年後才會現身。彌勒並不是站著,也不是坐著,而是擺出介於其間的微妙動作,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微笑。李御寧認為,這反映了韓國文化的模稜兩可,同時也是韓國人「覺悟到自己是不可拯救的眾生」的證據,「認為今後成佛的過程比已經成佛的狀態更加重要」。

 

  跪拜於彌勒之前的韓國人,把擺脫痛苦的希望寄託於未來,而非當下。而對彌勒的信仰,則是《與神同行:最終審判》最好的註解,只相信眼前現實的人不會在眾多神明裡挑出56億年以後才會成佛的那位來崇拜,脫離苦難的烏托邦終將來臨,但不是現在。在那之前,我輩的最終審判,都還有轉圜的餘地。

 

 

電影資訊

與神同行:最終審判》(Along with the Gods: The Last 49 Days)-金容華,2018

 

你可能會喜歡

如夢似幻的生活片段:《引言》

並不是說出口你就不是社畜:《超「人」氣動物園》

恐怖電影的解剖學:玻利維亞人為什麼喜歡《咒》?

就算世界再也沒有日本人,也不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