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美術館的展覽「魅影幻燈」(Phantasmagoria)正展出曾風行一時的魔術幻燈(Magic Lantern),這些展品大部分來自去年過世的演員理查‧貝爾澤(Richard Balzer)的收藏,其中包括完整的魔術幻燈故事和燈照會變化的單張幻燈片。在沒有電影的時代,人們便運用魔術幻燈將圖像投影至屏幕和煙霧上,呈現出可怕逼真的恐怖特效。
魔術幻燈秀流行於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歐洲和美國,觀眾對於陰暗空間出現的特效感到既驚奇又害怕:著名的比利時映演師埃提內-加斯帕德‧羅伯森(Étienne-Gaspard Robertson)就曾在巴黎被迫中止演出,因為當時政府認為他能夠把剛被送上斷頭台的路易十六世「復活」。
歷史學家西奧多‧巴伯在著作《Phantasmagorical Wonders》裡描述了羅伯森的幻燈表演:觀眾進到一間廢棄的禮拜堂,陰暗的禮拜堂只有幾盞燈照亮地面,牆上則掛滿毛骨悚然的圖像。羅伯森開場簡短介紹後,整個空間瞬間陷入完全的黑暗:「觀眾開始聽到雨聲、打雷聲和墓地發出的喪鐘,以及用玻璃琴製造出鬼魅般的音樂和聲響,接著再運用魔術幻燈將圖像投影出來。」
學者泰瑞‧卡斯爾(Terry Castle)解釋幻燈裝置的原理:「在燈側面的兩端開口放置凸透鏡管,並在管中的凹槽上繪製小圖。當燭光被凹面鏡反射到第一個透鏡時,透鏡會將光線聚焦在玻璃幻燈片上的圖像,而第二個透鏡則放大被燈光照射的圖像,並將其投影至屏幕或牆壁上。」
雖然羅伯森是公認的幻燈表演先驅,但其實魔術幻燈並不是他的發明。歷史學家柯恩‧弗米爾(Koen Vermeir)在《英國科學史期刊》(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上表示,這項發明有可能是物理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在1660年代的發明,不過其他研究學者通常認為發明者為耶穌會成員阿塔納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無論如何,自從魔術幻燈發明以後,惡魔和怪物就成為了視覺特效的常客。
十八世紀哥德式藝術重新受到肯定,再加上美國與法國革命後的不安與暴力衝突,恐怖幻燈秀頓時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娛樂活動。它不只是一場魔術幻燈秀,而是充滿神秘與恐怖的沉浸式體驗。隨著電影的發明終結了幻燈表演的時代,而電影則運用新技術繼續延續著恐怖精神。
參考資料:JS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