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戀人不再親手寫情書:《手寫時代》

 

「手寫v.s打字」的勝負不一定是書寫史上的最大危機,反倒是「文字v.s影像」的對決更加令人憂慮。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擔憂一個沒有手寫的時代。到時候,我們的親筆簽名再也不能確保法律上的效力;孩子們不再要求運動明星在棒球或球衣上簽名,而偉大的作家過世後不再留下珍貴的手稿;戀人不再親筆寫下自己的愛意,也許是利用電子郵件傳送情書……對於紙筆的支持者而言,這樣的未來簡直不可理喻。畢竟,手寫的行為如此深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而親筆寫下的一字一句如此充滿溫度。

 

  在手寫面臨危機的當代,《手寫時代》為我們回顧了書寫行為的前世今生,以便勾勒出文字的未來面貌。這本歷史著作想必會吸引手寫的愛好者,因為作者在此證明了手寫的悠久傳統,至今依然不輟;不過,《手寫時代》同樣講述了書寫技術的發展脈絡,足以顯示書寫行為的方式並非一成不變。在捍衛手寫的地位之前,我們有必要理解手寫曾經有過的不同意義,如此才能真正具備與時俱進的眼光。

 

  例如,手寫在今日往往代表書寫者的獨特性(像是「簽名」所代表的個人身分),在歷史上卻並非總是如此。在早期的書寫者看來,手寫的重點並不在於表現自己,反而在於模仿他人。如果蘇美人的男孩打算學習複雜的楔形文字,那麼他必須盡可能模仿老師的範本,並且在日後把相同的寫法傳給下一代。畢竟,楔形文字是一套極其複雜的文字系統;若要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必須確保每個人的寫法都一模一樣。即便到了中世紀,抄寫經書的僧侶依然沒有表達自己的必要,只需謙卑地複製神聖的宗教經典。從今日的眼光看來,中世紀僧侶的抄寫勞動簡直是機器一樣的工作,因而被作者打趣地稱作「人肉複印機」。當然,如果這些僧侶看到當代歌星那「風格」十足的潦草簽名,恐怕也會大感訝異。

 

  儘管這些早期的書寫者尚未區分字跡的不同,字體的差異卻也逐漸浮出水面。我們如今只需打開word的字型欄位,就能輕鬆重現流傳至今的各種字體,殊不知這些字體在過去可是要費力學習。當時更有手寫師傅專門傳授各種寫法,從簡樸的羅馬大寫體一直到繁複的安瑟爾體,無不是師傅們一筆一畫傳授下來的。進一步地說,人們花費心思發明、學習不同的字體,不只是出於裝飾用的美學考量。作者便指出,字體本身已經透露了重要的訊息,涉及豐富的政治與文化意義:「[在中世紀]安瑟爾體是設計來區隔基督宗教與羅馬,而人文體則是有意識地回歸隸屬於同一個羅馬的基督宗教根源。」在二十世紀初的美國,教育家帕爾默更認為自己發明的簡潔字體足以導正社會風氣,甚至聲稱書寫訓練是「改造少年犯的第一步」。這樣的想法倒是在中華民國的義務教育得到迴響,化為中、小學生所熟悉的「罰寫」。

 

  無論如何,手寫在不同時代就具有不同意義──到了今日,手寫正好染上了一種手工藝的懷舊氛圍。事實上,我們現在雖然對於手寫的消逝依依不捨,古代的人們倒也曾經不滿於新興的書寫行為,認為活潑生動的口說勝過死板的文字。一個反對文字的著名人物便是哲學家蘇格拉底──諷刺的是,若非柏拉圖以紙筆紀錄了蘇格拉底的生前對話,蘇格拉底的思想也不會流傳至今。蘇格拉底的憂慮也多少顯示了,懷舊的情緒難免牽涉到對於新興事物的排拒。

 

  說起來,「手寫v.s打字」的勝負不一定是書寫史上的最大危機,反倒是「文字v.s影像」的對決更加令人憂慮。畢竟,科技的演進不僅改變了書寫的方式,簡直就要取代文學本身。我們能夠察覺到,新興的科技不斷生產著大量的圖像,而文字再也不是主角。我們不由得產生了蘇格拉底曾有過的憂慮:正如書寫者曾經造就了吟遊詩人的絕跡,電影、電視、攝影等影像潮流是否也將淹沒書籍呢?從口語(orality)、書寫(literacy)直到視覺(visuality),藝術的歷史進程難道只能是這樣一條單行道?

 

  奇怪的是,我在看完這本關於手寫的書籍之後,反而多少解消了「文學已死」的焦慮。這是因為,《手寫時代》在探討書寫發展的同時,也細膩地展示了傳統與創新的複雜互動。例如,知名作家亨利.詹姆斯開始採用新興的打字機之後,反倒回到了口述的創作方式(而打字員在一旁用打字機同步紀錄);這種口述的模式也造就了叨叨絮絮的長句風格,因而形成亨利.詹姆斯著名的晚期風格。如此,過往的口語藝術竟在全新的書寫技術之下獲得新生,彰顯了歷史進程的多重面向。至於《手寫時代》詳細探討的字體風格,不也呼應了當代的視覺設計嗎?從古早的手寫藝術當中,我們也能看到圖畫一般的綺麗風格,而這樣的視覺性反倒是當今的電腦打字所缺乏的。

 

  我們如今可以放心地說,蘇格拉底終究是多慮了,因為口說的藝術並沒有隨著文字的普及而消失殆盡。同樣地,我們不必擔心手寫的技藝會完全輸給當代的科技,總有新一代的書寫者會再次發掘書寫的全新價值。也許,在這個科技冷漠的時代,手寫比任何時候都更含有書寫者的感情,因此更加不可或缺、不容取代。

 

 

書籍資訊

書名:《手寫時代:從寫字到打字,一部五千年的人類書寫文明史及未來》 The History and Uncertain Future of Handwriting
作者: 安.特魯貝克(Anne Trubek)

出版:商周

日期:2018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荷蘭共和國的搖滾巨星:《This is 林布蘭》

騙子-艾希曼的四重面具:Tom Teicholz評《耶路撒冷前的艾希曼:大屠殺劊子手不為人知的生活》

愛情片總是盲目的:《裸色愛情》

又近又遠的存在:《家人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