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望著畫面飛逝,時光流淌,完全能理解金馬獎為什麼把女主角同時頒給了馬思純與周冬雨,這兩個角色的依存度太高,本質上,七月與安生根本就密不可分。
七月與安生的故事隨著這本同名小說開展開來,本是可以坦承相見的好友怎麼就成了仇人似的?
一開始我就對於小說裡的句子感到奇怪,「七月並不知道,安生與家明的第一次相見,並不是七月介紹的。」如果七月不知道,怎麼會寫出來呢?由於這個片段只是幾秒鐘,而且又在片頭,還沒來的及思考這可能是伏筆,就已經跳入下一個畫面。
後來才知道,安生就是七月,七月活在安生的生命裡。
安生放蕩不羈,嚮往自由;七月乖巧戀家,習於穩定。兩種形象彼此衝突,卻又緊密嵌合著。但其實兩人都是假裝的,好朋友可愛又可恨的地方就在這裡,他知道你的一切,你的光就對照著他的闇,他的突出就凸顯了你某部分的陷落。
安生離開了,為了成全好友的愛情,然而她每一封分享生活的信,每一封語畢的「問候家明」,都再再刺痛七月,像影子般跟隨。她們相信,只要一個人踩著另一個人的影子,兩個人就不會分離。此刻也許七月希冀與安生暫時的肉身分離,因為她發現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享,愛人就是其中一項。就像姐妹之間的小惡意,與專屬於女人的妒忌,菩薩像沒帶來安穩,只開啟了兩人一生波折。
太多轉折埋藏在這部片中,七月的內斂與安生的奔放,活脫脫的像兩種價值觀,然後就像老燕歸巢,安生終回到七月懷中,即使最後是七月躺在安生的臂膀,兩人的性格卻已然交叉。
「我恨過你,但我也只有你。」這部電影的經典名句,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概括,也象徵了兩人的無法分離,安生與七月其實只是一體兩面的一個人。
七月恨安生,卻也恨自己,「我恨我自己沒辦法愛安生像愛自己一樣多」,如果每一種愛都帶著佔有,那麼我認為也許七月的愛並沒有多寡的分別,只是當彼方的不同造成各種佔有的衝突時,終究造成友誼的龜裂,撕碎了兩人的面具。
後來兩人恨著原諒彼此,為了一個男人分開,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得到他,而這個男人也只追求到了七月同樣嚮往的自由。
七月就像這個東方價值體系下所讚賞的女人,順著父母的腳步走著安穩的路,安生的叛逆像是對抗著整個社會價值,只為保護兩人的友誼,世事變化卻沒有如她們所想,仍然走向失控的結局。「女人不管走哪條路,都是會辛苦的。」但最終七月勇敢的讓家明逃婚,第一次自己選擇要走的道路,即使辛苦。
最後七月雖然死去,仍然活在安生的小說裡,探入那些他們曾經的裂痕,修復那些崩解的過去。
《七月與安生》被詡為好姐妹必看電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閨密」一詞變得十分浮濫,剛認識的朋友可以稱為閨密,覺得非常合拍的朋友可以稱為閨密,甚至報章媒體也常用閨蜜一詞凸顯社會案件的血腥張力。我們對於閨密的想像與標準是什麼?
所有的感情都不可能只有光明面,我們愛著對方與自己相似的部分,像愛另一個自己,有人愛著對方與自己相異的部分,如同光與影般跟隨。即使是七月與安生這般緊密的感情,都無可避免得在逐漸成熟後開始剝去裹著糖衣的惡,然而也由於太過理解對方的一切,走到最終只能釋懷;也許我們都有著對好友感到失望卻又無法言說的事情,如果不是因為足夠深厚的感情,不會有太多難以啟齒的話語與自我欲望的拉鋸。七月與安生不曾互稱閨密,因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無法分離,不需要套用這些世俗辭彙來表述兩人的感情。
電影資訊
《七月與安生》-曾國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