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種事,團報有加分嗎?《台灣文學與文藝營》

 

如果是台灣的文學研究者,基於人情義理跟利害關係,或許就無法這麼老實的說出實話。

 

  對於比較了解台灣近代文學史的人來說,赤松美和子的《台灣文學與文藝營》就其本文部分,大概不太可能會帶來什麼嶄新的啟發。雖然她確實把文藝營的緣由講得很詳細,也分析了台灣半世紀以來的文學創作活動起初如何與國民黨附隨組織「救國團」共生,爾後又如何衍生成為不同意識型態的角力場。但卻不能說這本書是不值得一讀的,因為赤松此書的研究價值,並不在於正文之中。

 

  台灣文學史愛好者必須讀此書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問題意識」。截至目前為止,只有赤松對於台灣的「文藝營」文化提出了外部性的疑問,也就是:「為何像是創作這麼私密的事情,竟然會變成營隊主題?」創作難道不應該是私人的嗎?究竟文學營可以帶給有志成為創作者的青年什麼幫助?

 

  為了調查這個問題,赤松美和子親身參與了台灣幾乎所有知名的文學營。並且詳細記錄她每一個場次的「田野心得」。這意外形成了本書第二個值得讀的點,也就是毫無客套話、甚至堪稱一針見血的「文學營紀事」。

 

  閱讀赤松的田野心得,頗有筆下春秋之感。在104頁提到,參加全國台灣文學營,由於講者賴香吟遲到,小說組講師蘇偉貞竟隨意指派赤松為其他團員講解日本文學打發等待時間,而完全無視於赤松並不是日本文學專業。赤松還真的講了一會,快要說出口「就算是日本人也不見得了解日本文學」時,賴香吟終於趕到,也算是救了那一場的氣氛。

 

  儘管無論是講者因病遲到,或駐營講師誤認每個日本人都懂日本文學,都可以算是無傷大雅的偶然,但這一小段偶發事件的記錄卻生動體現了台灣文學營,甚或整個台灣文學界的基本精神──對於文學理論的專業程度有所輕忽,因此也不知道該如何尊重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的差異。

 

  而到了駱以軍演講時,赤松只描述了他的「名作家」人氣,以及演講內容的「有趣」,而沒有寫出任何具體的文學理論或者創作經驗。倒是在宋澤萊的部分寫下了不少她記得的文學觀點。

 

  值得一提的是,赤松還誠實記錄了與同營室友產生衝突的小事件,因為不熟悉宿舍構造而誤把鑰匙帶走,導致必須向室友賠罪。賠罪過程發現室友是圖書管理員,但並沒有說明是否同時也是創作者。而關於全國台灣文學營的結論,赤松表示雖然印刻出版社代表的外省文學與國立台灣文學館的本土文學在此交會,甚至也有原住民文學,但卻只是鬆散寫意各說各的,沒有任何激盪。言下之意,此一文學營並未發揮像她這樣的外國籍台灣文學研究者預期中的「文學交流」作用,就其本質「只是對讀者的感謝」而已。

 

  到了鹽分地帶文學營中,赤松的紀錄變得比較柔和。她似乎更為享受當地風光,也更喜愛課程,儘管有一些場次她標記為「客語授課,聽不懂」,不過大多都給出「充實」,充分討論與激盪的評價。赤松在此文學營中身分不是學員而是講師,或許也有關係。寫小說的少年問她:「是否認為身為日本人而受到特別對待?」赤松回答她確實有這樣的感覺,但不知道如何改變。

 

  在此一文學營中結識了一些經歷日治教育的老爺爺朋友,「至今仍互寄賀年卡」,儘管其中一位老爺爺一直把她的名字寫顛倒變成「和美子」。不過最後的一項記事則是赤松聽見主辦人中的兩位因為台灣文學是否包含中國語文學而小小不愉快。

 

  在全國巡迴文藝營中,赤松的心得又變得黯淡,身為學員沒有分到李昂組,感到遺憾。講課的郝譽翔題目是網路小說,不過「內容了無新意」,但「學員一再稱讚老師好美」──這段描述令人發噱。

 

  最後,活動安排是拿著國旗進行分組對抗,因為太吵了,而且不明白用意是什麼,她決定提早離開。赤松對於文藝營出現疑似綜藝節目橋段感到很驚訝,不過並未多所批評。她真正批評的其實在前面東年的課程,「很瑣碎」、「沒講什麼」,但她做的問卷調查中,學員卻大多填寫「很有趣」。赤松對於背景不同、程度不一的學員,不約而同認為「只要有趣就可以,內容實際上是怎樣沒差」,感到不以為然。

 

  如果是台灣的文學研究者,基於人情義理跟利害關係,或許就無法這麼老實的說出實話。就我個人的看法,文學營的主要作用似乎在於累積人脈、建立情誼,讓有心從事文學創作者鋪平以後寫作的道路,對於非創作者大概還有「見文學偶像」的功能。為了這樣的目的,必須忍受與陌生人同營共居的不便,可謂是社交活動而非學術或創作活動。

 

  但從赤松的觀察,則可以看出,主辦單位對於文學觀是否有更高層次的遠見,會影響到是否有具體堅實的營隊企劃,從而也會決定參與者能夠學習到什麼。文藝營理論上「可以」超越社交聯誼的層次,只是並不總是做得到。總體來說,赤松對於台灣文藝營生態提出了謙遜但不失批判性的觀察,這些現象並非獨生,而是植根於我們「歷史造就了多元」但「談理論還略嫌膚淺」的文學界。

 

 

書籍資訊

《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 台湾文学と文学キャンプ―読者と作家の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な創造空間

作者:赤松美和子

出版:群學

日期:2018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若孩子的人生少了這場對話,多麼可惜:《我有兩個媽媽》

十本反烏托邦小說,省思女性生殖自由

《國際橋牌社的時代》:擁有一種開頭是真的東西,已經不虛此生

寫詩何必求溫柔:〈母豬〉詩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