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擇偶條件日趨一致

心理學教授馬塞爾‧澤納指出,隨著社會越進步男女的擇偶條件日趨一致。 

 

  男性往往更渴望追求年輕貌美的女性,女性擇偶時更傾向將金錢與地位置於年齡和外貌之上,但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塞爾‧澤納(Marcel Zentner)撰文指出,隨著社會越進步男女的擇偶條件日趨一致:男性越來越不可能用金錢買到女性的愛,女性也越來越不可能單靠美貌吸引男性。

 

  許多演化心理學家將傳統的擇偶策略,歸結為生物的天性使然:此觀點認為,女性具有選擇富裕男性的「原始渴望」,由於長時間懷孕和撫養後代的過程,富裕男性更有能力為後代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此同時,男性更看重女性的生育能力,因此外貌和年齡成了男性擇偶時的指標。

 

 

  在遙遠的過去,這種行為模式是為了應對環境,因此演化過程也將它烙印在人類的基因裡。儘管現代人的擇偶方式與祖先有許多不同,但正如心理學家戴維‧巴斯(David Buss)在《欲望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Desire)中所說,直到今日原始的性別策略仍肆無忌憚地運作:「人類演化出的擇偶心理在現代社會仍發揮作用,畢竟它是我們這些凡人唯一擁有的擇偶心理學。」此外,關於LGBT社群的擇偶偏好也很重要,但遺憾的是目前尚未有足夠的歷史或跨文化研究數據來檢視問題。

 

  無論如何在過去50年中,性別角色已經產生結構性的轉變。1980年代的美國女性空服員步入婚姻就可能面臨解僱,瑞士直到1990年才徹底普及女性投票權。難道人們不會希望這些轉變能夠影響男女的擇偶策略嗎?還是只能像演化心理學家所說,人們終將受制於基因命運的擺佈呢?

 

男女之間的擇偶條件越來越相似,而這種趨勢與性別平等息息相關。

 

  研究結果相當明確:男女之間的擇偶條件越來越相似,而這種趨勢與性別平等息息相關,因為女性在商業、政治和教育方面獲得了更多資源和機會。以性別較不平等的土耳其和性別較平等的芬蘭相比,前者女性對伴侶經濟能力的重視程度是後者的兩倍。反之,芬蘭男性現在更可能比芬蘭女性在選擇伴侶時,將教育水準列入考量。

 

  當然,每個社會與文化的性別歧視情況有所不同,而整個國家的性別平等程度,也不能代表個體對性別平等的態度。但是,假若擇偶策略真的是與生俱來的「原始渴望」,那個體之間的性別歧視理應不受影響。事實上,在九個國家進行的研究證明了結果恰恰相反:態度越傾向性別不平等的男性,擇偶時更重視女性的年齡與外貌;態度越傾向性別不平等的女性,也更看重男性的金錢和社會地位。

 

  這說明了演化心理學家的論述存在著某種缺陷。因為假如基因真的決定人類的擇偶策略,那麼這些被視為「本能」的偏好,為何還受到社會與個人的性別平等影響呢?演化心理學家承認,文化與當地習俗等因素會影響人們的擇偶策略,但性別平等不被認為是這些因素之一,因為即使在性別相對平等的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擇偶偏好差距只有變小,並沒有完全消失。但是,這種差距實際上證明了澤納教授的觀點:只有努力實現性別平等,差距才會縮小。若想完全擺脫差距,需要完全的性別平等,但這個目標尚未達成。

 

只有努力實現性別平等,差距才會縮小。若想完全擺脫差距,需要完全的性別平等。

 

  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在性別非常平等的社會中,傳統的性別角色依然存在。根據丹麥的研究指出,妻子如果賺得比丈夫多,丈夫更容易使用性功能障礙藥物。其中一種解釋是,丈夫在展現性能力時倍感壓力,因為他們不再是傳統的「供給者」角色;另一種觀點認為,男性失去養家的主導地位導致了性功能障礙。而美國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單身女性刻意淡化事業目標和自信心,希望藉此讓自己看起來更適合男性。但隨著男性越來越重視女性的教育水準和經濟能力,這種陳舊的擇偶策略很可能就此失效。

 

  如果社會最終實現了完美的性別平等,男女會有基本相同的擇偶偏好嗎?澤納教授的直覺認為,女性和男性的選擇很可能永遠不會完全一樣。其中關鍵區別在於孩子出生後的餵養母乳需求。這是一件耗時費力、難以將有償工作結合的事情,至少以目前的工作結構看來如此。這代表女性可能藉由選擇經濟能力較佳的男性,來彌補預期的經濟損失。但這項決定與基因的原始渴望無關,而是依據未來需求的理性計算所引導。澤納教授提到,漸進式的社會​​政策、改變職場文化和父親更多參與照顧幼兒,都能緩解女性在這方面的壓力。

 

  距離消弭差距實現完全的性別平等還要多久呢?根據2017年最新的性別差距報告指出,以目前的變化速度,人們至少還需等待100年的時間才可能達成。

 

 

參考報導:Aeon

 

你可能會喜歡

為何德國燒了特別多女巫?一個經濟學的解釋

你肥胖的身體是一個怪物:《我的鯨魚老爸》

全職母親是她們辭職後做的事,而不是她們辭職的原因:《菁英媽媽想上班》

當密碼不再保密:《電腦、量子、貓》(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