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感冒:生病失去行動力是為了更大的利益

生病所產生的疾病行為不只是保護自己,同時也是保護其他人不受疾病傷害。

 

  我們生病時經常這樣想:「雖然只是小感冒而已,但好想請假在家也不想理會家人朋友,只想一個人躲在房間裡休息。」這種感受不代表我們無能軟弱,而是身體應付疾病所產生的「疾病行為」反應:它告知免疫系統迅速抵抗入侵病毒,並告訴身體放慢腳步、減少飲食和性行為、避免社交互動與適度休息。

 

  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醫學中心鼻科醫師菲利普‧陳(Philip Chen)表示:「這些訊息強大且不容忽視。」他指出儘管鼻塞這類症狀顯而易見,但我們很少意識到情緒與行為變化也是身體對疾病產生的自然反應之一。這是應該注意的事情:許多證據表明感冒影響情緒、敏銳度與工作能力,大腦機能也會隨症狀出現而下滑。

 

  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得感冒不等同於「休息一週」,依然在生病時照常工作,反而讓別人處於被傳染的風險之中。這也是為什麼直到現在,每年流感仍讓很多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儘管醫療機構爆發的大規模傳染往往源於生病的職員,但多數人對這點卻欠缺意識。

 

  2015年一項對食品工廠的調查發現,有一半工人「總是」或「頻繁」在生病情況上班;另一項針對費城兒童醫院醫療人員與其他醫療機構的調查也發現,儘管95%的醫療相關人員知道身體不適可能讓患者處於危險之中,但83%的人仍選擇正常上班。

 

  絕大部分的醫療從業人員表示,他們擔心如果請假在家會拖累同事與自己負責的病患,其他原因還包括不希望被同事討厭,或者看到別人生病時也正常工作。一位醫生表明:「為了應付醫療體系高壓力/高標準/效率等性質,我們都承擔壓力否定自己的需求(放棄正餐、休息時間,以及照顧自己的身體)。」

 

  儘管醫療機構爆發的大規模傳染往往源於生病的職員,但多數人對這點卻欠缺意識。2015年在《JAMA Pediatrics》期刊發表的「兒童醫院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醫療相關從業人員,不知道生病其實非常不適合去上班。

 

動物也會表現出疾病行為:例如一隻食慾變差、變得嗜睡的寵物,幾乎可以斷定牠已經生病。

 

  動物也會表現出疾病行為:例如一隻食慾變差、變得嗜睡的寵物,幾乎可以斷定牠已經生病。科學家認為這種反應不只是疾病產生的副作用,也是一種演變良好的生存策略:藏起來、躲避掠食者,並專心對抗疾病。當需求更為迫切緊急時,「拋棄」也是動物應付疾病的策略之一。一項研究發現,生病的母鼠會迴避和忽視幼鼠,直到體溫下降至不會讓幼鼠健康受威脅時,他們才會回到母親的模式。

 

  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進化學與人類學講師艾瑞克‧沙特克(Eric Shattuck)說:「這麼做有其演化意義。生病只是一種暫時狀態,如果你能短暫承受失去照顧孩子或交配的機會,那麼就能在不造成太多損失的情況下,對疾病行為的警訊採取行動。」

 

  沙特克一直試圖瞭解人們如何看待疾病行為的警訊,以及如何選擇將採取的行動,但答案似乎都不太好。當他問學生如何應對不舒服的感覺時,整體而言多數人試著忽視疾病行為的提醒,除非真的病到生活無法自理。他說:「我猜想這是文化壓力導致的結果,即使身體不斷地提醒我們:『嘿,聽著,如果你能休息一下會好很多。』但我們還是表現出正常的樣子,特別是當我們患上自以為不怎樣的小病時。」

 

 

 

圖片出處:jamelah e@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如今在工作場合不只要禮貌,還要友善

不怕冷的人具有特殊基因

歌曲肖像畫:搖滾巨作的「模樣」

研究發現維基頁面上的小細節就能改變旅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