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審查」是學術界判定論文好壞的主流機制,雖然基本上是一項無酬工作,但對澳洲健康創新研究所流行病學家艾蜜莉‧黛達(Amalie Dyda)這些剛起步的科學家而言,得到參與同儕審查的機會有助於專業領域發展。她解釋說:「這是非常好的學習經驗,也有助於培養作為科學家的技術。」
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同儕審查與學術界的其他許多方面一樣,也受到性別不平等的影響,女性的參與程度遠低於男性。
Publons是一個讓學者自行記錄所完成的同儕審查,並由出版期刊進行驗證的平台。馬德里網路計量實驗室(Cybermetrics)的研究作者荷西‧路易斯‧奧特加(José Luis Ortega)從該網站蒐集了266,391筆資料,篩選出571個至少10次參與已驗證的同儕審查,以及在Google學術搜尋上有對應資料的學者。
研究的初步分析顯示,同儕審查與發布論文之間沒有正相關。但發現在Publons上資深學者比年輕科學家的審查記錄多很多,而女性參與次數則遠低於男性。在包含講師、科學家與博士生在內的年輕研究人員中,性別偏見的情況特別顯著。
奧特加的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tometrics》期刊上,也應證了其他研究的結論:同儕審查制度確實存在性別偏見。去年,《自然》(Nature)發表一篇比較《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旗下20種期刊的數據。其結果表明,女性雖佔第一作者的27%,但其中只有20%為審查者。與Publons網站不同的是,該研究的作者能查看審查邀請與完成情況。而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完成的同儕審查次數較少,是因為她們更少獲得審查機會,而不是她們拒絕參與。
2016年發表在《eLife》上的另一項研究,分析刊登於《Frontiers》期刊上的41,000篇論文,結果也發現男性和女性學術編輯所邀請的審查者,性別比例並不相稱。有鑑於科學期刊編輯職位往往為男性主導(例如《Frontiers》編輯74%為男性),這或許能解釋女性為何較少接到邀請。
奧特加的第二個重要發現是,女性更可能退掉審查的論文稿件,論文接受率低於男性學者。但這是因為女性學者比較難搞嗎?恐怕不是。奧特加認為:「接受率低意味著審稿人耗費了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審查,因為退掉稿件的決定,實際上比接受稿件還更難。」
澳洲科學性別平等計畫的創始人珍妮‧馬丁(Jenny Martin)也提到其他可能的解釋:「女性審稿拒絕率較高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女性所拿到的論文水準,低於男性所拿到的論文。」簡單來說,審查者往往不會輕易地退掉一份論文,因此似乎是難搞的論文最後都落到了女性學者身上。
Publons的聯合創辦人安德魯‧普雷斯頓(Andrew Preston)也同意奧特加提出的研究結果,指出女性在Publons上受邀審查的次數確實低於男性。他說:「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女性、年輕科學家和其他不常受邀的群體,能在全球期刊的專業審查中獲得認可。」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