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適度的體罰」這回事:研究顯示打小孩只會惡化情勢

體罰只會造成兒童的身心傷害,並且侵犯了他們應受保護的人權。圖為攝影師Madelene Cronje所攝。 

 

  儘管迄今為止已經有53個國家和地區全面禁止對孩童施以體罰,但體罰仍是全球許多孩童經常面臨的管教方式之一。數十年來「適度體罰」一直存在著爭議:支持者認為適度的體罰是安全、必要且有效地管教方式;反對者則駁斥體罰只會造成兒童的身心傷害,並且侵犯了他們應受保護的人權。

 

  事實上,支持者的論點毫無科學證據支持,從未有任何研究結果顯示體罰對兒童有「任何益處」。而發表在心理科學協會期刊《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最新研究清楚指出,體罰與多種不健康的社會和發展問題相關,這些問題進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藥物濫用、發育和認知等後果。

 

  嘗試以實驗證明體罰與兒童發展行為問題的關聯是件相當困難的事,基於道德因素研究人員不能使用隨機分配(random assignment)的方式,讓父母真的打小孩來觀察結果。然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伊莉莎白‧歌夏芙(Elizabeth T. Gershoff)博士採用近似隨機分配的統計數據分析方法,並檢閱回顧過去的研究結果發現:體罰不安全毫無益處,實際上只會惡化情勢。

 

體罰可能讓小孩因為恐懼而暫時屈服,但長期來說他們會變得更難管教。

 

  歌夏芙博士所領導的兩項數據分析研究皆顯示相同結果:2002年發表的論文回顧和分析62年間所發表的88篇研究報告,發現體罰與身體虐待、犯罪和反社會行為有關;發表於2016年的論文回顧和分析過去13年間的75項研究,表明沒有證據顯示體罰有助於改善兒童行為,反倒增加了13種負面風險,這些風險包括具侵略性、反社會行為、心理健康問題和糟糕的親情關係。

 

  研究團隊的使用12,112名參與全國性的「童年早期長時期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數據,當孩子五歲的時候父母會報告過去一周內他們打過幾次孩子(如果有的話),而所有曾挨打過的孩子(無論次數多寡)都被視為受過體罰。

 

  接著研究人員將所有孩童與家庭相關的38種特徵進行傾向分數配對,觀察可能影響父母與孩童行為的其他因素:這些特徵包括孩童年齡、性別、整體健康狀況和五歲時的行為問題;父母的教育程度、年齡和婚姻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家庭規模,以及家庭教育品質和家庭衝突等因素。

 

  為衡量孩童在一段時間內產生的行為問題,該研究也檢視了他們在五歲、六歲和八歲時的學校老師對他們的評語。這些老師報告孩童爭吵、打架、生氣、衝動行事,以及搗亂課堂活動的頻率。

 

助長孩童行為偏差原因不能歸咎於兒童、父母或家庭背景等各種特徵,實際上這是體罰所造成的直接結果。

 

  研究結果非常明確:相較於從未被體罰的孩童,五歲時被父母體罰過​​的孩子在六歲和八歲時行為問題皆有所增加。研究人員也就體罰頻率進行了類似分析,其結果表明越頻繁受到體罰的孩童,行為問題的增加幅度也越多。而助長孩童行為偏差原因也不能歸咎於兒童、父母或家庭背景等各種特徵,實際上這是體罰所造成的直接結果。

 

  歌夏芙說:「從一個孩子是否被體罰過就能預測他們幾年後的行為問題狀況,這個結果確實有些令人驚訝。而研究也顯示無論次數多寡,只要是體罰都對孩子有害。」

 

 

圖片出處:M&G

你可能會喜歡

老男人的問題:《當育兒變成一種「懲罰」?》

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好忙好忙的蜘蛛和非常寂寞的螢火蟲

我被爸媽帶入邪教的日子:《不能說的童年》

1988年,馮內果寫了一封信給2088年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