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平交易的咖啡豆欺騙自己:《外包災難》

 

成衣女工的家人,在孟加拉熱那大廈殘骸前拿著照片尋找一線生還的可能。2013年的這場工安意外殺死了千名勞工。

 

  三十多年來,「自由市場」所主導的新自由主義教條,加劇了全球的所得不均,惡化了勞動環境,中產階級的萎縮,更是民粹狂人崛起的遠因。對於「自由市場」所造成的這些災難,膜拜市場的右派顯得毫無反省,他們希望透過「看不見的手」讓所有人富裕起來的理想,如今看來只是幻想,對於任何管制市場的提議,他們經常只有一句「通往地獄的路是由善意所鋪成」的空洞反駁。《外包災難》一書的原文標題是「眼不見為淨」(Out of Sight),這暗示了市場經濟右派對於「自由市場」缺乏反思的主因:看不到災難,或者,對災難眼不見為淨。

 

  1911年,一場發生在紐約市外包成衣女工工廠的大火,喚醒美國人的職場安全意識,目睹這場大火的Frances Perkins往後投入了職場安全的改善,這一年她協助成立紐約工廠調查委員會,並提出各種會增加慣老闆經營成本的法案,包括加裝自動灑水器,以及強制登記並接受定期職安檢查。

  

  珀金斯很清楚職場安全不能單純依賴資方的善意,勞工必須自己組織起來,而國家必須是工會的後盾。1933年,她被小羅斯福任命為勞動部長,主導了《全國勞動關係法》以及《公平勞動基準法》,從聯邦政府撐腰迫使企業必須與工會集體協商的30年代,到新自由主義當道,企業開始出走的70年代,既是美國中產階級開始壯大黃金年代,也是美國勞動階級最有力量的時期。

 

美國第四屆勞動部長,珀金斯女士。

 

  一場震懾人心的災難可以帶來改革,國家撐腰馴服資本,市場與勞工(也就是人民)才能攜手並進。但是,不在眼前發生的災難,卻經常被視而不見,2013年,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孟加拉,造成上千名成衣廠勞工罹難的熱那大廈(Rana Plaza)倒塌,其成因與紐約三角女衫公司,其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差別是企業施展「把生產過程的各種環節藏匿在偏僻的孤立社區,尤其是員工被剝削的最嚴重,或接觸有害化學的部分」地理詭計的能力有十足的長進,現在的外包機制更完善,所以,與熱那簽訂合約的27家跨國企業,可以公然聲稱都是外包廠商的錯,而我們完全不知情。

 

  全球化的外包機制讓人誤以為工安與職災,已經從自己的國家絕跡。30多年來,新自由主義的市場教條推動了資本的全球化。曾經,企業只能從有工會的州,移動到沒有工會的州,現在,他們直接用外包機制,把生產鏈遷移到沒有工會的低度發展國家,唯一的代價是更低廉的工資。廉價的勞動力讓資本主義躲過70年代的系統性危機,面對放緩的經濟成長與利潤率的下降,資本一方面運用金融化的手段,透過債務的虛擬化延緩危機,另一方面透過製造業的跨國外包,降低成本,同時,也把市場造成的災難轉包出去:

 

美國企業的遷徙,得到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支持,透過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區與勞工法規的豁免條款,將產業風險轉移到世界的窮人身上。此舉將產業生產的代價與消費者分隔開來,並損害全美與全世界的勞工權利與環境保護。

 

《外包災難:揭穿大剝削時代商品與服務背後的真相,透視資本詭計的高CP值迷思》中文版書封。

 

  要讓資本主義市場兼顧成長與就業,就必須馴服資本將一切商品化的破壞性傾向。通過發展大規模製造業,著重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擴張中產階級,讓社會抵禦資本全面商品化的破壞性後果。由於對外轉包受限,對內有組織化的工會制衡,因為消費成長而帶動的經濟成長,就能回饋到勞工身上。

 

  但是,如果資本擺脫這些管制,獲利機制發生轉變,由擴展大規模製造業與公共基礎建設發展,轉向金融化資本以及跨國轉包的企業形式,那麼曾經在市場經濟中維持權力平衡的勞資水平,就會回不去地向資方傾斜。

 

  列寧曾經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其特色是資本的輸出,但現在資本在全球化的自由市場中找到了更有力的武器,它再也不需要輸出,只需要層層轉包,就能維持其利潤。在美國,更嫻熟金融操作與外包技巧的零售業取代製造業成為產業龍頭,搭上外包武器的資本,在國內掏空了中產階級的基礎。

 

  曾經他們是經濟成長的受益者,但如果他們的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身份被切割開來時,跨國企業靠著無工會職場,貧窮線工資與不受管制的汙染,靠著對低發展國家勞工的「超級剝削」(super-exploitation)(借用John Charles Smith論述外包問題的傑作Imperial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ization, Super-Exploitation, and Capitalism’s Final Crisis一書副標題)所收穫的經濟成長果實,就注定沒他們的份。

 

  怎麼辦?早在1867年,馬克思在就已經對外包問題提出解答:面對引進廉價勞動或者直接移出生產鏈的英國雇主,「勞動階級要指望其鬥爭還能有勝算,就必須把國內的組織,轉化為國際的組織」,不對收入最微薄的勞動者處境「眼不見為淨」,不僅僅只是道德籲求,面對資本,除了「freedom for everybody」與「freedom for nobody」之外,沒有第三條路。

 

  作者盧米斯也特別提醒,想用消費抵制跨國企業,並不能解決問題,不喝星巴客,改喝生態綠,貿易是不是公平很難是個體選擇的結果,想用消費改變社會充其量只是自感良的逃避。他強調,勞動者不團結起來透過工會馴服資本,就不可能創造公平的社會,而不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就阻擋不了外包帶來的「朝不保夕」(precarious)勞動,不斷拉大的所得差距,勞動者的低薪處境就不可能改善。

 

 

書籍資訊

書名:《外包災難:揭穿大剝削時代商品與服務背後的真相,透視資本詭計的高CP值迷思》 Out of sight: The Long and Disturbing Story of Corporations Outsourcing Catastrophe

作者: 艾列克.盧米斯(Eric Loomis)

出版:漫遊者文化

日期:2017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一百年後重新來過:巴斯夏《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經濟效應》

越科技,越親密?──《縮時社會》破除的兩種想像

女老闆不等於女性主義老闆,停止這些虛偽的宣傳

說賦權太廉價-《我們曾是女性主義者:一場政治運動的買與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