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物語》絕對是名留史冊的反英雄電影

 

國產電影《台北物語》具備反英雄的特質。

 

  《台北物語》絕對是名留史冊的電影。

 

  導演以簡馭繁,用簡約質樸的電影語言,一針戳破台北人層層包裹的謊言。看似雜亂無章的多線敘事與複雜人物關係,全收在最後別墅餐桌上的高潮戲中,導演的野心勃勃在此一覽無遺。迥異於以往電影總讓「事件」改變許多人物的命運;在這場充滿幽默感的經典結尾戲中,所有人互揭瘡疤後隨即離去,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彼此生命的過客,還是要回去過各自的生活。

 

  隱喻電影外的台北人的冷漠疏離與樂天知命。乏味的城市人總以「看電影」為生活的救贖,考完試、失戀、被開除、約會,喜也看電影悲也看電影;但,走出電影院,我們仍需面對各自生活的難題,電影從不能改變任何事物。這正所謂,「士農工商,各就其位」。

 

  此外,電影的疏離效果,促成了觀眾與大銀幕的互動,也將電影「文本」擴大成電影「事件」。這可能是影史上頭一遭讓觀眾直接參與創作的創舉,觀眾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訊息的觀眾,而是進一步成為電影創作的一部分。隨著不同觀眾的臨場反應,或大笑,或質疑,或錯愕,或討論,催生出充滿「靈光」(aura)的慶典式觀影經驗。

 

  我們不該過度解讀,但導演曾在訪談中明確表達這種將詮釋權、甚至創作權交給觀眾的意圖:為何經常失焦?導演說這要看攝影師心情。電影後製完全交給後製公司,導演完全不干涉。三番兩次出現的吊扇,導演反問觀眾這是要停還是要轉?導演也不糾正演員的任何表演。

 

《台北物語》IMDb評價高達7.5分,精采可期。

 

  過去在台灣,導演就是權威,但黃英雄將拍片現場與後製的權力徹底下放,是將導演從神壇上拉下,進行反英雄式的自我顛覆。這,絕對是創舉。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電影中的諸多瑕疵與敗筆,但這些都已瑕不掩瑜,電影挑戰你過去所有的觀影經驗,可以這麼說,這是一種將你的觀影經驗徹底歸零的體驗。儘管你看過太多爆雷的影評文章,但仍不妨礙你觀看的樂趣,因為雷會在你無法預期的地方出現,永遠出乎意料,充滿驚喜。

 

  最後,我必須誠懇地說,這部電影一定一定一定要進電影院看大銀幕;因為如果是在電視上看,三分鐘就會轉台了。

 

 

 

 

電影資訊

台北物語》(Story of Taipei)-黃英雄,2017

 

你可能會喜歡

被割舌台灣人的發聲練習:《請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

唯有出征海外,才能看見自己?《大佛普拉斯》

等到社會追上你們的那天:《人選之人─造浪者》

亡國之徒的狂亂悲鳴:《地下社會》(Underground,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