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了,寶貝。」蜜雪‧卡特(Michelle Carter)傳送了簡訊給她的男友,大她一歲的康拉德‧羅伊(Conrad Roy)。這封簡訊是回應羅伊的上一封訊息,說他正在著手自殺。羅伊只有十八歲,深受抑鬱所苦。卡特十七歲,兩人都只是青少年。
卡特繼續以簡訊說服羅伊:「你知道的,從海邊回來的時候就是動手的時候了。你準備好了。」
「好,我會動手。」羅伊回覆道。「不再三思了。」
「對,就別想了,做就是了。」卡特寫道。
羅伊傳完這些簡訊不久之後,就被發現死於自己的卡車裡,車中充滿一氧化碳。那天稍早,羅伊與家人從海邊遊玩回來,母親問他會不會回家吃晚餐,他說:「大概不會。」家人再度見到他時已是遺體,警方判定確為自殺,這件事情發生在2014年美國麻州。如今羅伊的女友卡特已經二十歲了,檢察官調查數年之後認為她對羅伊之死,應該負起法律責任。
卡特以過失致死(involuntary manslaughter)罪名遭到起訴,將由法官而非陪審團決定她是否應該為羅伊的死受罰。這是個罕見的案例,過去麻州很少人因為口頭鼓勵他人自殺就遭到追訴,嚴格來說此州不像其他州那樣有著關於禁止「鼓勵自殺」的規定。檢察官起訴當時僅是高中生的卡特,相當令人意外。但卡特在羅伊短暫的一生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卡特與羅伊儘管彼此互稱為情侶,頻繁的發簡訊談情說愛,實際上住居也很接近,但真人其實根本沒見過幾次面,他們的戀情是建立在簡訊文字之上。檢察官在第一次開庭時指出,卡特頻繁地鼓勵羅伊尋死。她傳送大量這樣的訊息:「你就把車停在那裡,用不著20分鐘(就會死了)。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檢察官更指出讓人不安的事實:自殺過程中羅伊一度驚恐離開車子,但卡特卻在電話裡命令羅伊坐回車子裡,並且持續說服他待在車子中,羅伊痛哭長達二十分鐘,直到呼吸困難、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
她從頭到尾都在電話另一端。
為什麼卡特這麼希望羅伊自殺?檢察官的看法是,卡特亟需同儕關注,當她發現跟同學說「我男友有自殺傾向」時,大家變得更關注她了。這種攫取注意力的捷徑令卡特欲罷不能,但同時又產生了一個煩惱:「要是男友沒死成,大家久而久之就不注意我了」。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絕非欺騙,卡特需要羅伊真的去死。檢察官指控卡特把羅伊當成棋子,將他人的生死視若兒戲。
卡特的辯護律師則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羅伊本來就有抑鬱傾向,在個人電腦上搜尋過自殺相關資訊數百次。而且卡特一開始其實也曾建議羅伊尋求心理協助。是羅伊自己決定自殺方式,自己執行的,怎麼能說跟其他人有關呢?
卡特的律師也表示羅伊的精神問題來自於父母婚姻觸礁、與家人不睦,卡特自己也需要人幫助,她有飲食失調,曾經入院治療,「而且案發時她也有在服用精神科藥物,深受副作用所苦」。羅伊自殺的時候,卡特遠在三十英哩之外。「傷害並不是她造成的。這是自殺案件,不能當成他殺來看待。」
過去協助自殺被定罪的案例,大多與物理上實質接觸有關。兩起先例不約而同發生在1960年代,其中一個是跟人家玩俄羅斯輪盤結果活下來的人,另一個則是幫想自殺的妻子裝填子彈並且教她怎麼使用的丈夫。
如果卡特遭到定罪,可能會面臨高達二十年徒刑。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她真的遭到判刑,未來美國校園中那些帶頭進行嚴重言詞霸凌導致同學自殺的青少年,就可能都有更多的官司要打了。
話語的力量到底有沒有那麼強呢?有誰真的可以透過言語逼誰去死嗎?2006年美國一名未滿14歲的女孩米爾(Megan Meier)自殺身亡,因為有個自稱叫做賈許的男生帳號一開始假裝要加她好友,取得她信任之後卻在MySpace上不停羞辱她,說「人人知道你是個爛人,沒人喜歡你,這個世界沒了你會比較好」。這個假帳號背後事實上是米爾朋友的母親,一個名叫德魯(Lori Drew)的中年婦女。因為懷疑米爾曾在背地裡說她女兒莎拉的壞話,她與莎拉一起創建了這個假帳號欺騙米爾。
米爾原本就有抑鬱的傾向,在家人協助下就醫定期服藥。莎拉與德魯的惡作劇一開始只是為了好玩,最後卻玩過了頭。她們發覺操縱自信心低落的青少年非常容易,一個簡單的男孩帳號就能搞得她魂不守舍。「賈許」從一開始的友好,忽然轉變為充滿攻擊性之後,米爾崩潰了。就在收到「這世界沒了你會比較好」訊息之後不久,米爾趁母親外出時,在家中衣櫃上吊自殺。
德魯被起訴,但因為言論自由保護,最後無罪釋放。
而羅伊自殺的案件開庭時,第一個證人是羅伊的母親琳恩。她說,她其實不認識卡特,也不知道她是什麼樣的女孩。她只知道,羅伊生前總是在跟卡特傳簡訊,隨時隨地。然後羅伊死了:「卡特開始在推特上傳訊息給我,說她很遺憾。叫我要堅強一點,說這一切都不是我的錯。」
追加更新:
2019年2月麻州最高法院判決定讞,維持一審少年法庭原判,卡特必須因過失致死罪入獄服刑15個月。
參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