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0年代開始,美國鐳企業(United States Radium Corporation)生產著名的「UnDark」發光塗料,指示工廠女工在軍事手錶和儀表板上繪製數字。公司誤導她們相信顏料安全無虞,並支付不錯的薪水來減輕疑慮。由於這項工作極注重細節,因此女工經常用舌尖舔拭筆尖,使畫筆刷頭更精製地替表面上色。這群高中畢業剛成為社會新鮮人的年輕女性,每天都會重複這個動作數百次,而每次也會攝入少量的鐳,毫無疑問地她們沒有意識到直接食用鐳的危險性。大約十年後,這群「鐳女郎」(Radium Girls)開始一個接一個因病死亡。
1898年,居禮夫婦發現了新元素「鐳」,這種放射性物質最終緩慢地殺死居禮夫人及其女兒。儘管科學家一直研究鐳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醫學報告也警告攝入鐳將導致骨頭壞死和潰瘍。但在二十世紀初,美國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對鐳的發現只感到興奮而忽視了其危險性,甚至把它譽為治療失明乃至歇斯底里症狀的靈丹妙藥。有些廣告聲稱添加鐳的設備有助於減輕哮喘和其他九種症狀,特別是其中一種令人不安、約為信用卡大小的裝置「Radiendocrinator」。發明者熱切地推廣這項產品,宣稱它就像是「各種運動型腕帶」戴著對人體有幫助,而諷刺地是發明者不久後就因為膀胱癌過世。
鐳不僅用於醫學治療,甚至還被添加到任何東西上。發光金屬被應用在家用產品中,例如口紅、補品、手錶、雞飼料,甚至在德國還有添加鐳的巧克力。儘管政府規定任何謊稱成分的商品將被勒令停業,但並沒有阻止各領域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
鐳就這樣迅速成為一種火紅的商業用語,就像今日以「白金」或「鈦」作為廣告噱頭那樣。即便與鐳沒有任何關係,只要在產品名稱上提到鐳,商品就能吸引消費者變得熱賣,例如「鐳絲綢內衣」、「鐳製撲克牌」、「鐳威士忌」等等。而在其中一則廣告中,背景為冉冉升起的太陽和溫暖的陽光,下面則是放牧在溪邊牧場的牛群,上面則印著「鐳牌奶油」字樣。當然,奶油不太可能真的添加鐳(真正含鐳的產品都非常昂貴),但這種詭異現象也解釋了當時鐳的市場魅力。
1925年,《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新發現的鐳病已經殺死了五個人》的文章,並將新的疾病委婉地稱為「鐳壞死」,其實就是骨頭壞死和腫瘤發作的過程。這種「新型鐳病」殺死了那些用舌頭舔拭筆尖的少女,她們健康惡化患上再生不良性貧血,下顎也開始鬆脫壞死。
最終,有五名女工站出來向法院提起訴訟,並被媒體稱為「鐳女郎」。經過公開透明的審判後,法院判決美國鐳企業敗訴,每位「鐳女郎」都獲得了10000美元和每年600美元的賠償金,以及所有醫療和法律費用。但金錢卻換不回健康,她們在短短幾年內相繼過世。在1987年紀錄片《鐳之城》(Radium City)中,一名老人帶著探測電離輻射的蓋革計數器,到了許多鐳女孩被埋葬的天主教墓地,測量後發現她們的屍體仍具放射性。此案引發的爭議最終讓社會大眾不再盲目地被新元素吸引,諸如「鐳內衣」等奢侈品也開始從報紙廣告裡消失。
1932年6月,一篇刊登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鐳-恩賜還是威脅?》,作者採訪六位專家學者,並得出與今日大致相同的共識:鐳偶爾能很好地應用在治療癌症上,有時它會按你所想的方式奏效,而有時則不會。但無論如何必須確保能控制鐳的含量,而且請不要食用它。1938年的《食品藥物和化妝品法案》禁止用鐳作為廣告噱頭的欺騙性包裝,於是就再也沒有鐳奶油、鐳內衣和其他廣告不實的鐳產品。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