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墜入深淵。我生活在一個如此奇異、如此古怪的世界裡。我那畢生的夢想,僅是一場噩夢。」
──卡蜜爾寫於蒙德維格精神病院
作為美好時代(Belle Époque)巴黎藝術界最早的女性藝術家,卡蜜爾‧克勞黛(Camille Claudel)在十九歲進入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工作室擔任助理,並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很快地羅丹被她的外表與才華吸引,成為羅丹的模範、情人、靈感和創作夥伴。
與羅丹的關係造就了卡蜜爾,同時也毀滅了她。羅丹比她年長24歲,他曾答應離開交往已久的情人蘿絲‧貝雷(Rose Beuret)但卻從未做到,這段糾纏不清的感情最終帶來了破壞性的後果:卡蜜爾搗毀了許多雕塑作品,並被關進精神病院長達三十年。
自從卡蜜爾死後,人們開始重新探討這位女性雕塑家:1988年奧斯卡提名電影《羅丹的情人》(Camille Claudel)描述了她的悲劇故事;法國女演員和作家蓋爾‧勒‧科內克(Gaël Le Cornec)執導的舞台劇,圍繞在卡蜜爾被關在兩間精神病院裡所寫和收到的信件,希望以她的視角將故事呈現給大眾。勒科內克堅持反對卡蜜爾「瘋掉」的推論,她說:「卡蜜爾是一位不可思議和改變藝術史的藝術家,作為十九世紀的女性雕塑家,她也是最早一批在羅丹工作室擔任助手的女子。」
羅丹將卡蜜爾介紹給巴黎的著名人物,而她則在雕塑方面改變了羅丹的作品風格。像是在《華爾茲》(The Waltz)和《浪潮》(The Wave)等作品裡,她試圖捕捉流逝瞬間的概念。相較於十九世紀學界認為她模仿了羅丹,事實上更多時候是卡蜜爾影響了羅丹。「你能觀察出她出現之前與後來羅丹作品的差異性,而還有一些作品我們並不知道是羅丹或卡蜜爾所製作。他們沒有在作品上署名,但很明顯這是出自兩人的雙手。」勒科內克說。
而在具象的雕塑作品上(有時是裸體塑像),卡蜜爾招來了公眾的憤怒。利茲大學社會和藝術史評論教授格瑞瑟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坦言,卡蜜爾是「羅丹工作室裡藝術創作方面實驗與變革的主要力量」,她的作品挑戰傳統性別規範與陳腐的道德觀念,但也面臨社會偏見造成的差別待遇。
「舉例來說,當時若想把黏土模型製作成青銅雕塑,除了需要資金還必須送件給官方機構批准。當稽核員來到卡蜜爾工作室評估時,他們拒絕授予鑄造《華爾茲》的許可,原因是這兩個裸體塑像太靠近和親密。由女性製作前衛大膽的概念不被當時社會所接受,但是他們卻允許羅丹製作許多受卡蜜爾影響的作品,因為偏見認為男性『能夠明白』情慾和身體。」波洛克教授說。
漸漸地,卡蜜爾意識到這種迫害和歧視,甚至指責羅丹背地裡對抗她。
卡蜜爾的未婚狀況使其公眾形象更受爭議。羅丹不肯離開蘿絲,但他為了留住卡蜜爾的心還虛假地簽署了一份承諾書。「這份文件指出他會離開蘿絲,而且不會與其他女性或模特兒交往,但他從未實踐諾言,他只是害怕失去卡蜜爾。」勒‧科內克說。
波洛克教授指出,當卡蜜爾步入中年情緒變得更加不穩定時,兩人的關係也隨之崩解。「作為一個獨自奮鬥的女性,卻無法和與自己有性關係的男人結婚,也許讓她深刻感受到失去愛情,並對其生命產生重大變化;當她眼見自己的雕塑概念使羅丹變成了法國雕塑大師,或許也讓她的心理崩潰。」
卡蜜爾擁有無比的藝術才華,但她從來沒有足夠的資金在事業上完全獨立,羅丹有時還為其工作室支付租金。儘管卡蜜爾出身自富裕家庭,父親也支持她的雕塑事業;但自從1913年父親逝世,也是她唯一的精神依靠離開後,質疑她生活方式的兄弟與母親不但停止經濟協助,更在卡蜜爾最脆弱的時候把她送到了精神病院,一直住到1943年去世為止。
2016年春天,第一座卡蜜爾博物館(Musée Camille Claudel)於塞納河畔諾讓開幕,展出部分仍留存於世的作品。在這裡卡蜜爾‧克勞黛終於不再只是「羅丹的情人」,而是一位超越時代的女性和藝術家。
圖片出處: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