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熱焰難滅:《烈火焚身》(Incendies)

曾代表加拿大入圍第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烈火焚身》。 

  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無疑是值得持續關注其作品的一位導演,從他的處女作《8月32日》,到近年來水準都相當高的電影──《私法爭鋒》(Prisoners)、《雙面危敵》(Enemy)、《怒火邊界》(Sicario),甚至是《異星入境》(Arrival),以及今年下半年會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不乏兼具票房與口碑的佳作。其中《異星入境》是我心目中近年最深愛的科幻電影,而可以掌握當年雷利史考特的經典《銀翼殺手》之續集的導筒,這位來自加拿大的導演已然有他在好萊塢的一席之地。

 

  對於丹尼‧維勒納夫過往的作品,私心鍾愛2010年的《烈火焚身》(Incendies),這部曾代表加拿大入圍第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讓我在一看完影片時頓感啞然,無以言語。故事講述一對住在加拿大的雙胞胎姊弟面對生前個性抑鬱、行為怪異的母親留下的遺囑:母親要他們將兩封信分別交給原本他們以為已經死去的父親,以及從來不知道有其存在的哥哥手上,在諾言未竟之前,只能將她裸體面朝下埋葬,而且不得有墓碑,因為「無法守諾的人沒有安息的資格」。爾後姊姊帶著薄弱的線索踏上一連串艱辛的尋根路途,隨著真相逐漸清晰,也更了解母親不為人知的無盡痛苦前半生。

 

《烈火焚身》講述一對住在加拿大的雙胞胎姊弟面對生前個性抑鬱、行為怪異的母親留下的遺囑。

 

  我曾想過這部電影是否可以歸類為寫實電影,片中荒涼破敗的殘景、對異族幾無憐憫的屠殺、不同宗教和種族的隔閡鴻溝,是否是許多地方曾經或者正在發生的真實的再現。若連結到關於三種寫實主義的電影理論與處理,比較接近一點的可能是克拉考爾的功能寫實主義。因為巴贊的存在寫實主義認為電影不能出現「愛」與「死」,而《烈火焚身》花了許多力道去呈現這兩者,長鏡頭也較少出現在本片,許多鏡頭切換是緊湊且流動的。至於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追求最簡單、鮮明而直觀的結構形式,《烈火焚身》則透過倒敘、回憶的剪接逐步呈現母親過往人生的經歷與女兒當下的追尋,這點比較像功能寫實主義,電影如同科學以建構「文件」或「檔案」,《烈火焚身》也有母親、女兒、兒子、村民等各自的多重觀點。

 

  導演說過片中母親的家鄉在中東,但並沒有實際指涉具體國家是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原劇本就不是在控訴某個國家,而是展示某種思想的內核,我覺得這一點把握住就可以了。」雖然虛擬化了女主角生長的國度,但故事本身還是預示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現實以及映射身為觀眾的我們,心理的現實。

 

  其實看完《烈火焚身》之後,寫實電影與否已經不是我所真正在意,我很喜歡丹尼‧維勒納夫針對他另部作品《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說過的:「我想讓觀眾看清事實的真相,因為暴力的發生,往往是非常平靜的,它就會忽然在你眼前展現,沒有那麼多戲劇化的鋪墊,整個過程也可能非常快,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就結束了。」這樣的敘事觀感亦可套用在我觀賞這部電影時的感受。導演不特別著重黑暗殘暴的戲碼,也不刻意渲染愛與寬恕的能量,這是一部很重的戲,但卻也是平靜的。

 

 

電影資訊

《烈火焚身》(Incendies)─Denis Villeneuve,2010

你可能會喜歡

為什麼你現在還在問「幸福是什麼」?《幸福路上》

《豬》:導演遇害紀事

睡美人醒來之後,沒有愛上鄰國王子:《愛情昏迷中》

大齡女子的離家出走:《給自己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