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絲:永遠的女高音

希臘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 

 

  素有「歌劇女神」之稱的希臘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是音樂家也是偉大的歌劇演員,因為她明白對歌劇歌手來說,戲劇凌駕於聲音之上:精準的吟唱隻字片語塑造聲線,不遺漏、忽略或簡化任何細節,而她的嗓音則是完美詮釋戲劇的工具。卡拉絲的聲音容易識別且饒富興味,瞬間就能抓住觀眾目光。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她已經逝世四十年,錄音作品一再發行從未消失,不斷地擄獲新的仰慕者追隨。

 

  1950年,在卡拉絲首次演出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裡的莉安諾拉(Leonora)之前,她的導師指揮家圖利奧‧塞拉芬(Tullio Serafin)拒絕指導她學習其他指揮家的角色。樂評家約翰‧阿多(John Ardoin)在《The Callas Legacy》裡寫道:「因此她只能一頭栽進總譜裡仔細研究,吸收每一個音符和表情註記。其結果是她的細節表現令人讚嘆,彷彿是一幅熟悉但塵封已久的舊畫,被清理成原本的色調。」

 

卡拉絲在米蘭的斯卡拉大劇院演出貝里尼歌劇《夢遊女》(La Sonnambula),攝於1955年左右。

 

  卡拉絲的歌唱生涯相對短暫,卻清晰深刻地烙在人們的回憶裡:二戰前她仍在就讀雅典的音樂學校就已開始歌唱,但她的職業生涯卻一直等到1947年23歲時才真正開始。卡拉絲早期主要演出如《喬康達》(La Gioconda)、《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和《杜蘭朵》(Turandot)等歌劇的角色,這些角色需要強勁的嗓音,才能翱翔於大型管弦樂隊奏出的恢宏樂聲中。

 

  隨後在1949年她於威尼斯演出華格納歌劇《女武神》(Die Walküre)的布倫希爾德(Brünnhilde)時,她利用空檔練成了貝里尼歌劇《清教徒》(I Puritani)的艾薇拉(Elvira)並立即演出,而這個角色需要完全不同於布倫希爾德的聲音。用布倫希爾德的唱法或許能演繹《諾瑪》(Norma)裡的諾瑪,但絕非是艾薇拉。

 

  然而,這種聲樂家用特殊技巧創造的成就,反倒徹底解放了卡拉絲:在五O年代的歲月裡,卡拉絲似乎不受傳統聲樂類型束縛,勝任各種風格的歌劇並駕輕就熟地詮釋了各式各樣的角色。但征服許多角色也帶來慘痛代價,她的嗓音缺陷逐漸變得難以控制,伴隨她直到1965年最後一次演出完整歌劇。

 

卡拉絲不受傳統聲樂類型束縛,勝任各種風格的歌劇並駕輕就熟地詮釋各式各樣的角色。

 

  而對樂迷來說,不幸中的大幸是卡拉絲身處的時代恰逢其時,四O年代末唱片公司開始熱衷於打造廠牌的專屬目錄。從1949年開始,卡拉絲先為意大利的「Cetra」唱片錄製了一張專輯,隨後錄製《茶花女》(La Traviata)和《喬康達》等歌劇的完整錄音。1953年,她轉投到更大間的「EMI唱片」並持續錄音至1969年,這個決定讓她的聲音得以傳播至全歐洲,以及跨越大西洋美國接觸到更多聽眾。

 

  2014年,華納古典(Warner Classics)發行卡拉絲錄音作品的數位修復版《Maria Callas Remastered》,收錄從1949年至1969年間卡拉絲所演唱的26首歌劇和13張獨唱作品,使樂迷回憶卡拉絲近二十年來深刻的戲劇理解。這套復刻唱片也顯現出卡拉絲所經歷的聲音衰退;從六O年代的作品可以聽見,其聲音的不穩定變得更加明顯,音調也變得較不完美。當然可以肯定的是,卡拉絲並不完美(而完美往往帶來了無趣的演出),但即使沒有辦法達到最佳狀態,她也會盡可能為觀眾描繪理想中的表演面貌。

 

  卡拉絲的歌唱技巧與詮釋深度仍屬空前絕後,一位義大利樂評家曾將她描述為「一顆漫遊到不屬於自己行星系統的巨星」,她的聲音不僅只有靈活技巧,還包括對人物性格罕見的表達方式。正如作家萊奧‧勒曼(Leo Lerman)形容:「這是我聽過最觸動人心的聲音,充滿了失落的喜悅,瀰漫著當前的絕望。」

 

 

相關音樂:

Maria Callas Remastered: The Complete Studio Recordings, 1949–1969》-Warner Classics,2014

 

參考報導: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你可能會喜歡

阿道斯‧赫胥黎:既然都要死了,可以讓我來點LSD嗎?

「一定要幸福喔!」強迫表現快樂已經成了沈重的負荷

在妹妹的光環下黯然失色:吳爾芙的姊姊凡妮莎‧貝爾

列寧對文學的喜愛如何影響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