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如何成為經典?

幾乎是一瞬間,〈Smells Like Teen Spirit〉成為一個世代站在十字路口的指標。

 

  當Nirvana開始在西雅圖拓荒者廣場附近的小酒館裡表演,流行音樂正見證主導市場多年、高度使用合成聲音製造的音樂走下坡。當時搖滾樂的旁支相當單調無趣:重金屬只是很吵雜的噪聲;英國的另類搖滾樂團盛行被樂評稱為「新浪漫」(New Romantic)的悅耳旋律;儘管美國龐克樂仍具活力,但始終打不進商業市場。而到了1991年,一切都將改變。

 

  Nirvana在西雅圖的「OK飯店」面對一小群聽眾表演了〈Smells Like Teen Spirit〉,Sub Pop Records的聯合創辦人喬納森‧龐曼(Jonathan Poneman)也在現場看了那場演出。「它始於和弦的連續堆砌過程,並開始用美妙如夢般的詩句唱著。接著它進到一個橋段,似乎是引領著某種東西出現,我的意思是這個橋段上彷彿還有種懸念。這很難具體解釋,但隨之而來的爆炸性副歌,給出讓所有人驚訝的體驗。我相信在場的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正在聆聽一首真正偉大的歌曲。」龐曼回憶說。

 

  〈Smells Like Teen Spirit〉成為了非常規的熱門歌曲,它不是市場取向的創作,或者是被市場所接受的風格。回看1991年的流行排行榜就能明白,當時榜上的前幾名都被寶拉‧阿巴杜(Paula Abdul)、塗鴉合唱團(Color Me Badd)或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這類歌手主宰,他們的音樂是那種被父母認可為「闔家皆宜」的音樂。然而,〈Smells Like Teen Spirit〉則屬於家長厭惡的音樂,它沒有確切含義,歌詞也不知道再說些什麼,旋律聽起來就像在隨意發洩嘶吼而已。

 

1992年Nirvana登上《滾石雜誌》封面。

 

  〈Smells Like Teen Spirit〉收錄在Nirvana的第二張專輯《Nevermind》裡,很快地就登上了排行榜榜首。它吸引的族群是被人們稱為懶蟲世代(Slacker Generation)的青少年,也是這首歌自嘲的主軸。Kurt Cobain觀察到他們這一代人「乏味而自信」,並在歌曲裡唱著:「我們來了,娛樂我們吧!」

 

  Nirvana為歌曲製作一部憤世嫉俗的音樂錄影帶:影片裡樂團作為高中啦啦隊表演的背景音樂,即那些過去被視為主流價值事物的陪襯。但幾乎是一瞬間,這首歌成為一個世代站在十字路口的指標,它就像以往吸引青少年的足球運動員和啦啦隊,變成無奈憤怒的叛逆青少年偶像。

 

  儘管已經在商業市場成功,Nirvana仍不改作風繼續擺出一貫的反搖滾明星態度。當他們第一次登上《滾石雜誌》封面時,Kurt Cobain穿著破舊襯衫,裡面的T恤字樣更擺明寫著:「財團的搖滾雜誌還是很遜。」

 

  龐曼說:「儘管當時有很多不錯且受歡迎的吉他搖滾樂團,但青少年總是存有一種感覺或疑慮,認為他們聽見的音樂都是唱片公司『刻意製造』出來。然而,Nirvana的音樂卻展現毫不做作的真誠。我的意思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從原本在小酒館裡面對八個聽眾,變成在體育館為萬人演出的樂團,而且還是以自己的形式達成。」他們的方式很單純:Nirvana相信任何人都能創作音樂,金錢、人脈或音樂天賦都不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而是反抗主流聲音的信念。

 

 

圖片出處

Rolling StoneMusiclipse

 

 

你可能會喜歡

《與你共舞》:惠妮休斯頓的愛與傷

名畫裡的符號意象:《羅浮宮大師名作36講》

但願我能成為無所不在的任何人:《里斯本的故事》

資訊如此美麗:W‧E‧B‧杜波依斯的彩色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