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單車、裸女:皇后樂團101​

皇后合唱團在搖滾樂壇的地位可與滾石和披頭四並列,有兩張專輯是英國史上銷售前十名,也創造了史上第一支MV。

 

  每逢比賽或運動賽季,〈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這兩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總是處處不絕於耳,但現在已經很少人真正認識這兩首萬年金曲還有背後的原唱,曾經在1970年代紅極一時的「皇后合唱團」(Queen)。皇后合唱團在搖滾樂壇的地位可與滾石和披頭四並列,有兩張專輯是英國史上銷售前十名,也創造了史上第一支MV。

 

 

  「微笑」與「皇后」的起源

 

  皇后合唱團的起源要從吉他手布萊恩‧梅(Brian May)說起。

 

  高中時期的梅在學校音樂會上結識了小他一屆的提姆‧史塔菲爾(Tim Staffell),史塔菲爾雖然年紀較小,但當時已經在一個叫「火車客」的樂團裡擔任主唱,兩人很快就成為莫逆之交。隔年,梅、史塔菲爾和幾個同學共組了一個叫「一九八四」(根據喬治歐威爾的小說)的樂團,活動了兩三年,後來因為團員上了大學各奔東西而解散。

 

微笑樂團的宣傳照。

 

  一九八四解散後,梅和史塔菲爾計畫再起爐灶,梅擔任吉他手,史塔菲爾則是貝斯手兼主唱,但缺少一個鼓手,所以兩人在佈告欄上張貼了告示,徵求可以跨搖滾、迷幻和藍調風格的厲害鼓手。沒想到招募到的鼓手羅傑‧泰勒(Roger Meddows Taylor)雖然只是年僅十九歲的牙科學生,但玩樂團的資歷比他們都久(七歲就組了人生第一個樂團),還能寫歌,日後也為皇后合唱團寫了一些暢銷曲。三人所組的樂團取名為「微笑」(Smile),並且很快就拿到了第一張合約。但也許是運氣不佳,即使錄了好幾首歌,卻一直沒辦法正式發佈專輯。最後,心灰意冷的史塔菲爾離開了「微笑」加入了別的樂團,「微笑」因此而解散。

 

  在「微笑」活動期間,就讀於伊令藝術大學(Ealing Art College)的史塔菲爾介紹了同校的佛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當時默丘里自己的樂團之路也沒有比「微笑」好到哪裡,先後加入的幾個樂團都很快就解散。因為默丘里本身很喜歡「微笑」的風格,在史塔菲爾離開「微笑」後,他就加入了梅和泰勒,並且把「微笑」的團名改為「皇后」。

 

 

  靈魂人物默丘里

 

  雖然皇后合唱團的團員們個個才華洋溢,但其實對樂迷來說,身兼主唱、鍵盤手和作曲者默丘里才是皇后合唱團真正的靈魂人物,除了是樂團的門面、舞台上的總指揮以外,甚至可說默丘里就等同於皇后合唱團。歷來出版過的默丘里傳記就有三十幾本,比其他團員全部的傳記加起來還多。這主要是因為他獨特的背景、氣質、強烈的戲劇性以及無法取代的舞台魅力所致。

 

  默丘里是英屬印度藉的波斯人(後來歸化為英國公民),本名為法魯克‧布勒薩拉(Farrokh Bulsara),出生在東非坦尚尼亞的香料之島──桑吉巴,自幼年時期就展現對音樂的過人天賦和極高的興趣。默丘里七歲開始學鋼琴,八歲進入印度的英國制寄宿學校就讀,十二歲就開始自組樂團。學校同學曾說他有奇異的能力,能「在鋼琴上現場複製廣播裡聽到的音樂」。當時因為位處印度要取得西方音樂的唱片很不容易,所以默丘里所收集的幾乎都是印度音樂,特別是寶萊塢音樂,因此默丘里早期的音樂風格受到印度音樂影響很大。

 

幼年的默丘里與妹妹卡什米娜。

 

  少年時期的默丘里對音樂的狂熱,已經到了寧願在家裡唱歌也不願意上學的程度,寄宿學校的校長因此寫信建議默丘里的父母讓他接受更好的音樂訓練,後來默丘里更加入了學校合唱團和各種戲劇表演,也顯露了過人的美術天份。也正是從這時期開始,默丘里以佛雷迪自稱,後來以「皇后合唱團」的名義從事表演活動時,更是把自己正式登記的名字改為佛雷迪‧默丘里。

 

  默丘里十七歲的時候,因為桑吉巴發生了暴動,他跟著父母一起逃難到英國定居。在伊令藝術大學攻讀藝術設計學位期間,透過史塔菲爾的介紹認識了布萊恩‧梅和羅傑‧泰勒。畢業後,默丘里和羅傑‧泰勒成了室友,從事樂團活動的同時也在市場租了個攤位販售藝術作品和二手衣。

 

  史塔菲爾離開「微笑」後,默丘里加入並將團名改為「皇后」。在當時「皇后」這個字也有同性戀的意思,因此很多人問默丘里這團名是否有影射什麼,而他的回應是:「這名字既尊貴發音又響亮,是個大家都熟悉的常用字,卻同時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和可能性。我當然知道也有同性戀的含意,但這個字還有很多美好的面向。」

 

  美術天份過人的默丘里也巧妙地利用了各個團員的星座,設計了仿皇家紋章風格的樂團標誌。

 

左:默丘里設計的樂團標誌手稿。中:完稿,中間上方的巨蟹座(布萊恩‧梅);兩側下方的處女座(佛雷迪‧默丘里);兩側的獅子座(羅傑‧泰勒與約翰迪肯)。右:真正的英國皇家紋章。

 

  艱辛的成名之路

 

  皇后合唱團在1973年發表的的第一張同名專輯《Queen》,走的是重金屬前衛搖滾風。為了壓低製作成本,團員們只能利用錄音室沒有人租用的時間錄製,因此花了將近兩年才錄製完成。儘管音樂的質感很好,得到的評價也不錯,但因為缺乏宣傳叫好不叫座,根本沒有引起主流市場的注意。一直到隔年發表了第二張專輯《Queen II》,皇后合唱團才開始受到肯定和注目,也躍上了英國的專輯排行榜第五名。隨後為了進軍美國,皇后合唱團加入其他樂團的巡迴演出暖場,卻在中途因為布萊恩‧梅肝炎病倒,不得不中斷巡演並返回英國。

 

第二張專輯《Queen II》的經典封面,這也是日後〈Bohemian Rhapsody〉MV所使用的分鏡。

 

  商業成功與突破

 

  回到英國後,「皇后合唱團」開始進行錄製第三張專輯《Sheer Heart Attack》,從這張專輯開始,皇后的風格逐漸從重金屬搖滾轉向偏流行風格的搖滾,蓄積多年的能量一下爆發,不但在英國樂壇獲得熱烈的反應,在美國的巡迴表演也場場爆滿,不斷加場,有時候還會有同天在同一地連演兩場,兩場都爆滿的現象。

 

  換了經紀公司後錄製的第四張專輯《A Night at Opera》是當時史上製作成本最昂貴的專輯,在這張專輯中可以看到肆意進行聲音實驗的結果,融合了大量不同元素如豎琴(Love of my Life)、厚重和聲和主唱的對話,和重複歌詞的音響效果(The Prophet's Song)等等。其中,單曲〈Bohemian Rhapsody〉打破了流行音樂曲式,不但捨棄了一般搖滾樂主副歌重複交錯的格式,歌詞以多角色的對白進行戲劇性的敘事,加上層層疊疊、色彩豐富的人聲和聲,讓這首六分鐘的歌曲簡直就是一部迷你重金屬歌劇。

 

 

  這麼破格的作品一開始並沒有被看好,但卻意外地在廣播電台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為了更進一步宣傳,團員們找來導演,以《Queen II》的封面為基礎,拍攝一些段落加在演出錄影的前後,也讓這首歌被認定為史上第一個真正的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當時雖然披頭四已經有一些音樂錄影帶在流通,但都是特定的現場表演,而非針對宣傳設計的影片。〈Bohemian Rhapsody〉音樂錄影帶的趁勝追擊,也使得其他樂團和藝人紛紛仿效,帶起用音樂錄影帶宣傳的熱潮,進而成為音樂圈的宣傳習慣。

 

  接下來的幾張專輯仍保持一貫的豐富元素,諸多名曲如〈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Somebody to Love〉、〈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其中,〈We Will Rock you〉 與〈We are the Champions〉 發表在同一張單曲,表演時也經常成對出現作為演出的收尾,後來許多體育賽事(尤其是足球)進行的前後都會播放這兩首歌。百事可樂也曾經召集小甜甜布蘭妮、粉紅佳人和碧昂絲三位重量級天后,在廣告中合唱〈We Will Rock You〉。

 

   〈Somebody to Love〉則是以類似〈Bohemian Rhapsody〉的想法寫成的搖滾福音歌曲,安‧海瑟薇在2004年的電影《麻辣公主》(Ella Enchanted)中曾經翻唱過。

 

左:〈Bicycle Race〉單曲專輯封面,女孩的內褲是畫上去的。右:三種版本的腳踏車女孩,左到右依序是原版、內褲版、內褲內衣版。

 

  爵士、單車、裸女

 

  「皇后合唱團」原本就以大排場與默丘里華麗的舞台魅力聞名,在1978年皇后團員們自組公司之後,演出的形式更加奔放。為了宣傳新的單曲〈Bicycle Race〉,他們租下溫布頓球場,雇來六十五個妙齡女子,讓她們裸體進行自行車賽,並且把畫面放進音樂錄影帶中。而這張單曲的封面,就是其中一名女子光屁股騎車的背影,因為畫面尺度敏感,這張單曲在很多國家發行時還必須畫上內褲甚至胸罩背帶。後來發行專輯《Jazz》時,也因夾入裸女小海報遭到美國輿論的抗議,只好改在專輯裡附上索取表格。《Jazz》的發表宴會中,更是包含爛泥摔角、侏儒、上空女服務生等各種荒謬怪誕的餘興節目。

 

被請來現場參加自行車賽的裸女們。

  

  這次美國巡演結束之後,他們接受科幻片《飛天奇俠》(Flash Gordon)的邀請配樂與製作歌曲。這個飛天奇俠就是2012的電影《熊麻吉》(Ted)裡馬克‧華柏格角小時候的偶像。

 

  儘管皇后在英國的表現始終不俗,從1980年代開始在美國的聲勢便逐漸下滑,〈Bicycle Race〉 時期驚世駭俗的宣傳手法、〈Radio Ga Ga〉 對電台生態的批評、以及〈I Want to Break Free〉裡的搞怪女裝和連續劇影射,這些惡作劇般的誇張大動作,讓人明顯感受到英美兩國消化的程度不同:1980年代的皇后專輯與單曲,儘管在英國仍都能進入前十名;在美國卻連五十名都進不了。

 

《熊麻吉》裡主角小時候的偶像飛天奇俠。

 

  Live Aid

 

  到了1985年,自覺發展大不如前的皇后團員們決定暫時歇息,只參加了7月13日的倫敦/費城「拯救生命」(Live Aid)聯合義演。眾星雲集的情況下,他們只被安排二十分鐘的演出,但卻得到極大的好評,被認為是整晚演出的最佳的亮點。「拯救生命」的召集人鮑柏‧吉爾多夫(Bob Geldof)曾說:「從今晚的表現可以看出,這整個世界就是佛萊迪的完美舞台。」

 

  經過這次演出的成功,皇后團員們受到了鼓舞並決定繼續努力,雖然最後還是沒能在美國市場雪恥,但之後的作品在英國和歐洲仍獲得不錯的成績。這時期布萊恩‧梅寫的〈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雖然表現不如其他暢銷曲來得亮眼,卻成為日後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的固定招牌曲目之一。

 

 

  卡芭葉與《Barcelona》

 

  從〈Bohemian Rhapsody〉的嘗試就可看出自小受歌舞劇薰陶的默丘里對歌劇的情有獨鍾。據友人表示,兒時的默丘里最愛的是電影配唱歌手拉塔‧曼蓋施卡(Lata Mangeshkar),而後定居英國的默丘里開始接觸西方歌劇,便成為了西班牙歌劇女高音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é)的死忠粉絲。

 

寶萊塢國寶級電影配唱歌手拉塔曼蓋施卡。

 

  1986年,默丘里接受西班牙電視台採訪的時候曾經提到,希望能夠見到卡芭葉本人。卡芭葉一向以樂於跨界合作聞名,隔年兩人在巴塞隆納會面認識,相談甚歡。後來卡芭葉受託為1992年的巴塞隆納奧運製作開幕主題曲,便想到了默丘里,與他聯繫。默丘里對於這個企劃相當感興趣,不只是作了〈Barcelona〉一首歌,甚至將這個想法延伸成一整張專輯。在1987年的拉尼特比沙露天音樂節(La Nit Festival)上,兩人共同演出了這張專輯裡的三首歌。然而,這也是默丘里最後一次的公開演出。當時他已為愛滋所苦,1991年便不敵病魔而撒手人寰。原本西班牙政府已經決定將〈Barcelona〉訂為奧運的開幕曲,可惜的是默丘里死後又取消了這個決定,改成在進場的時候播放為背景音樂。

 

左:默丘里和卡巴葉合照;右:《Barcelona》封面。

 

  默丘里之死與皇后的終結

 

  默丘里是雙性戀,除了早期女友瑪麗‧奧斯汀(Mary Austin)和女演員芭芭拉‧瓦倫丁(Babara Valentin)以外,交往對象都是男性,並且謠傳他經常與男性發生一夜情。1987年,默丘里被檢測出愛滋病,但始終沒有對外公開承認,一直到1991年死前一天,才透過經紀人公開發表自己患病的事實,隔天便病逝了。

 

  而在默丘里病逝之後,其他的皇后團員們各自活動,四年後才推出默丘里生前參與製作的最後一張專輯《Made in Heaven》,算是為「皇后時代」畫下一個句點。

 

你可能會喜歡

世界上最被誇大的命案:《黑色大理花懸案》

看大衛‧鮑伊繪畫:表現主義的自畫像

The Killers與〈Mr. Brightside〉的誕生

基思理查茲與貓王夥伴玩音樂的那一夜:〈Deuce and a Quar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