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本天真爛漫的青少女日記出版問世,它首次發行時的書名為《密室: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的日記》(Het Achterhuis: Dagboekbrieven van 12 Juni 1942 – 1 Augustus 1944),即為後來的《安妮日記》(Het Achterhuis)。十三歲的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在日記中描寫了自己經歷的特殊處境:每天東躲西藏只為了逃過納粹的魔掌,尋求一線生機。這本日記銷售超過三千萬冊,並被翻譯成67種語言,也讓安妮成為全球公認的大屠殺受害者象徵。
這本「日記」是安妮十三歲的生日禮物,它原本只是一本剪貼簿,但她收到後決定將它用來記錄日常生活。寫滿剪貼簿後,安妮將日記換到了兩本筆記本上繼續抒發情緒,共寫下超過360頁的日記。
日記裡許多內容都寫給了一個名為「小貓」的人物。那這個小貓又是誰呢?學者至今仍各持不同意見,有些人認為小貓指的是安妮戰前的朋友,綽號小貓的凱特‧艾格蒂(Käthe "Kitty" Egyedi);有些學者則不認同該說法,並認為安妮是借用了她最喜愛的小說《Joop ter Heul》裡虛構角色的名字。艾格蒂在戰時被送到位於捷克的特雷津集中營,她在戰後表示不認為自己是日記中的「小貓」。
1944年8月4日,德國警察突襲了法蘭克一家匿藏的建築物,負責逮捕行動的警官卡爾‧席伯鮑爾(Karl Silberbauer)戰後回憶表示,他清楚地記得當時逮捕的情形,他還告訴向安妮的父親說:「你有一個可愛的女兒。」當席伯鮑爾在戰時的行為於1963年被發現後,他立刻被維也納警備隊停職,他憤怒地說:「為什麼經過這麼多年後才找上我?我只是執行被指派的勤務,現在我被停職了,而我才剛買了一些新的傢具,那我又該如何支付它們?」後來經過調查,席伯鮑爾被准予回到他原本的工作崗位。
躲藏在這個被稱為「後宅」的建築物裡共有八個人,包括安妮、她的父母、姐姐,以及范‧佩爾斯一家和一名牙醫弗里茨‧菲菲(Fritz Pfeffer)。遺憾的是,這八人中最後只有一個人倖存,也就是安妮的父親:奧托‧法蘭克(Otto Frank)。戰時他被關進惡名昭彰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並於1945年1月被蘇聯士兵解放。一直到夏天,他才知道女兒們和妻子都過世了。
安妮最後在伯根-貝爾森集中營裡過世,但並非死於毒氣室。憔悴瘦弱的安妮親眼見到母親活活餓死、姐姐感染斑疹傷寒,並認為父親早已死在別處。就在姐姐過世後三天,安妮也因為斑疹傷寒於1945年3月過世。而這個集中營在幾個星期後被英國軍隊解放。
安妮日記的原稿由協助法蘭克一家匿藏的荷蘭籍奧地利人梅普‧吉斯(Miep Gies)轉交給奧托。當法蘭克一家被警察逮捕,吉斯在士兵離開後將日記本和其他文件收集起來,並期盼有天能還給安妮。不過,假如吉斯事前偷看了安妮的日記,我們也許永遠也不會讀到安妮內心的想法。吉斯後來提到,如果她早知道日記的內容,當初就會毀掉它們,因為日記裡將被警察發現一事,怪罪於許多曾幫助過這八個躲藏的人。而一直到《安妮日記》再版時,奧托‧法蘭克才終於說服吉斯閱讀它。
事實上,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推論,安妮一家或許不是被人出賣,而是警察辦其他案件時誤打誤撞發現的。雖然該研究並沒有完全排除被出賣的可能性,但也為真相提供了新的線索。
日記裡還紀錄了許多私密和引起爭議的事情,但這些事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就和所有青春期少女一樣,安妮在日記中也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到好奇,她在日記中寫道:「下面的小洞實在是太小了,我根本無法想像男人怎麼進入這裡,更別說孩子是怎麼從這裡出生的。」但這還不是讓它被學校禁止的最蠢原因,1983年阿拉巴馬州的一所學校試圖禁止《安妮日記》出現在校園內,原因只是因為「它讀起來太令人沮喪」。
六十多年來,有些人(多數是大屠殺否定者)認為《安妮日記》是編造的故事。而為了止息這類謠言,日記曾幾次經由筆跡、膠水、裝訂方式、墨水和紙張類型等科學方式鑑定,但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日記為假造。雖然《安妮日記》並非無中生有的故事,但或許是某些內容太過於私密,他的爸爸曾幾次修改日記內容,因此它也並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
圖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