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大量生產的感動: 森博嗣《孤獨的價值》

 

正因為孤獨一事難以拍成戲劇,難以令人感動,所以我們長年忽略宣導孤獨的重要性。

 

文|森博嗣

譯|楊明綺

 

  正因為孤獨一事難以拍成戲劇,難以令人感動,所以我們長年忽略宣導孤獨的重要性(尤其對於孩子們)。打造人氣吉祥物、採用當紅偶像明星達到宣傳效果、創造各種娛樂話題,任何一種方式都是強調「關連性」,因為這麼做才能創造商業利益。無奈現今時代的孩子們就是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也就自然被洗腦了。

 

  孩子們被灌輸必須和大家做同樣的事,必須在學校結交朋友,集眾人之力成就一件事有多麼美妙,就連感動也是大家一起創造出來的東西,這就是現今時代造就出來的「好孩子」。無奈絕大多數孩子對於感動的反應,卻是像小雞般張大嘴,完全不明白自己腦中湧現出來的「感動」究竟為何,更遑論他們能在沒有半個人的地方,一整天只是靜靜地觀察一隻蟲,感受這種美妙體驗。

 

  於是,被洗腦的孩子們「恐懼孤獨,渴求與別人有所連結的感動」,成了只會購買「大量生產出來的感動」的「乖乖牌消費者」,而企業要的就是這樣的普羅大眾,而且愈多愈好。唯有社會變成這樣,企業才能將消費者當作小雞飼養,賺取利益,這和飼養家畜有何兩樣。可嘆的是,絕大多數人彷彿睡著似的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

 

  若從極度赤裸裸的觀點來看,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就某種意思來說,家畜或許很幸福,因為當事者要是沒有半點認知,也就不知「寂寞」為何,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只是我無法苟同。有極少數的御宅族被視為家畜,還被嘲笑:「那傢伙肯定很寂寞吧!」與其說嘲笑者的見解有誤,不如說他們滑稽得令人可笑。問題不在於哪種人比較寂寞,順從自己的心意而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也許我的主張有些偏激,但要是不下點猛藥,無法吸引更多人注意我提出的質疑。因為這世間的潛規則就是多數人總是否定少數人,少數人被迫認同多數人,我只是想點出這樣的謬誤。

 

  從商業觀點來看,「寂寞」與「沒有賣點」劃上等號,也是攸關經營死活的問題,這就是商業生死感,所以必須盡量演繹「一點也不寂寞」的感覺。

 

  或許舉這例子不太妥當,好比運動選手為了贏得勝利而努力,本來就是極度個人化的活動,必須面對孤獨。但當選手贏得勝利,接受採訪時,卻不會說:「我是靠自己的勤勉努力,一路挺過來的。」而是表示:「都是拜大家為我加油打氣之賜。」於是,聽到這番話的孩子們,囫圇吞棗地將這番話解讀成「感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受到大家的矚目」。畢竟運動選手的背後潛藏著莫大商機,只能說出如此吸睛的宣傳性說詞。但別忘了,隨著年歲漸增,不明事理的小毛頭,也會有不吃這套的一天。

 

商業虛構的價值觀VS普世價值觀

 

  「只要努力,總有一天會贏」、「只要相信自己,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現實卻是就算再怎麼努力,也不見得能贏,就算相信自己,離夢想還是很遙遠,所以將這些口號奉為圭臬的人,只覺得不知所措。尤其是想得到大家認同的人、想成為受歡迎的人,一旦事與願違,內心的失落感相對越大,搞不好還會覺得孤獨。那麼,究竟是哪個環節與現實脫節呢?

 

  因為發現自己不適合、沒有才能,而修正方向的人是幸運的。

 

  然而,從小被教導「要相信自己」的單純孩子,卻無法輕易面對自己的不足,而且愈是深信這句話的人,愈容易陷入死胡同。

 

  我認為,大人們應該教導孩子更坦率地面對現實,老實地告訴他們道理就行了。大人們之所以無法做到,是因為陷入「想給孩子們更多夢想」這個商業口號的陷阱。

 

  我想談論的不是誰造成這番假象的問題,而是必須有人告訴孩子:「那些只是虛構出來的口號」。腦子靈光一點的孩子,自己會體悟,無奈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信以為真,這就是人云亦云的可怕之處。

 

  也就是說,在捏造「寂寞是多麼不堪」這個概念的現今社會中,最強大的幕後推手莫過於每天傳播這個概念的媒體業。就某種程度來說,因為攸關商業利益,反覆操作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商業是以賺錢為目的,當然要選擇效率高的手段,塑造良好形象,才能達到宣傳效果,所以就算對這種手段滿腹牢騷也沒用。

 

  但我們必須清楚告訴從小被這些概念洗腦的小孩,這些只是一種宣傳手法,因為保護孩子是大人的責任。我想,期望政治與媒體教導這種事,無疑是緣木求魚,況且兩者都不是能夠從容教導這種事的媒介。為人父母必須守護自己的孩子,我就是這麼教育我的孩子,在他們能夠明辨是非、理解事理之前,絕不讓他們看電視。

 

  被這些概念洗腦的結果,就是腦子裡萌生妄想的孤獨,搞不好與霸凌心態來自同一根源。因為沒有具體資料可以比對,所以無從斷言,但是就成因的機制與引發的條件來看,的確容易讓人聯想。

 

  如同前述,因為霸凌者一方的心裡存著稱為「羈絆」的情愫,才會興起霸凌別人的念頭,也就是藉由犧牲某個人,鞏固自己掌控的小團體。此外,霸凌者為了得到團體中其他人的認同,霸凌某個人遂成了「最有效」的手段。結果被霸凌的一方,不但遭受嚴重的心理創傷,甚至覺得自己被霸凌一事很丟臉,試圖隱瞞。

 

  被霸凌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就是因為從小被灌輸「友情」、「伙伴」等,這些被美化過的虛構價值。霸凌者亦然,以此虛構價值為基準的反抗意識,成了他們霸凌別人的動機。

 

  前述談及的對象都是孩子,接下來稍微拉高年齡層,像是職場新鮮人、年輕族群等,幾乎都有同樣傾向。

 

  我之前寫過一本關於工作的書,個人想表達的看法就是,什麼「從工作找到人生的價值」、「打造充滿樂趣的職場是人生應有的態度」,這些都是虛構的價值觀。愈來愈多人因為認真接受、看待這樣的價值觀,反而陷入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的陷阱,為此煩惱不已。意即當他們進入職場,才發現工作只有苦字可言,一點也不有趣,根本無法從工作得到成就感。該書中收錄一些讀者來函,不少人都有「職場氣氛很沉悶」、「總是做些制式化、無聊的工作」之類的苦惱,足見不少人是因為世間美化工作的宣傳功夫,而對工作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與誤解。

 

  我在那本書裡坦然寫道,工作本來就很辛苦,正因為辛苦,才有報酬、才有錢賺,不是嗎?意外收到不少讀者的迴響,像是「這麼想,就行了嗎?頓覺恍然大悟」,或是「看了您的書之後,心情輕鬆不少,又有繼續奮鬥的動力了」等。

 

  這道理如此理所當然,卻又不是這麼回事,因為藉由商業宣傳打造的虛構價值觀,竟然成了現代人的普世價值觀。始終充滿活力,面對工作的人,當然沒問題,但對於工作抱持莫大期待的人,一旦現實與理想有著極大落差,勢必煩惱不已,甚至覺得自己被孤立,深為孤獨感所苦。

 

  有些年輕人覺得一個人窩在房間裡,不與任何人往來的工作很「寂寞」,一點也不有趣。因為他們認為看到客戶的笑容,贏得別人的認同與評價,才是工作的價值,這和「伙伴」、「朋友」意識可說如出一轍。於是,工作這玩意兒透過各種虛構的價值觀,被過度美化。結果就是讓許多年輕人對於工作,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想,關於這議題就到此為止吧。但為求慎重起見,容我再囉唆一下。我並非要抨擊交遊廣闊、與伙伴一起愉快工作,這些樂趣都是虛構的。若你真的從中感受到樂趣,那你的人生真的很幸福,表示你是個人品很好、很有魅力的人,我們也不該嫉妒這樣的人。但人生不是只有這麼一條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所以有些人只想從事能獨自靜靜完成的工作,而且完全不覺得這樣的工作狀態很「寂寞」,所以不該恣意批評這種人是「寂寞的傢伙」,這就是我要強調的事。

 

  若說寂寞的定義是獨自一人,表示有些人就是非常喜歡寂寞,寂寞也不是那麼不堪的事。寂寞一事不犯法,也無從論罪,雖然我說的是理所當然的道理,卻感受到許多人根本忘了這道理。

 

 

(本文為《孤獨的價值》部分書摘)

 

 

《孤獨的價值》中文版書封。

 

 

書名:《孤獨的價值》 孤独の価値

作者:森博嗣

出版:時報文化

日期:2016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黑色精神醫學:種族歧視的凝視

受害卻不生氣,是道德功能失常的跡象:《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

史蒂芬‧平克之《人性中的良善天使:暴力如何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

藝術史只能記住一個歐姬芙:喬治亞與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