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門進店,希臘左巴被藍黃白的配色包圍。這是一個乍看之下經典樸實的空間,你可以想像在這裡品嘗到道地的希臘菜、喝杯紅酒度過周末夜。不過若你打開耳朵,好奇在店內走走,你會驚訝地發現希臘左巴帶給你的遠不只是如此。
1996年,它的一隅曾經是小白兔唱片老闆 ( 阿飛西雅Bass手 ) KK學生時期的音樂診療室。而那位看診看出了好多音樂人的醫師,當然就是希臘左巴的老闆──何昇勳。
「當時我最早的店開在師大那,有個角落整排都是唱片,我擺了五套視聽設備,想聽隨時就去架上抽一張自己放。」老闆笑說,這群學生常常來了也沒點餐,光耗在他的收藏堆裡就可以耗一個晚上。「如果誰失戀了,我就挑適合那個人的專輯放:有些人傷心喜歡聽更悲傷的歌,有人喜歡聽亢奮的,所以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歌單。」可惜的是師大店在開張16年後收了起來,改成新的永康店以及持續了十年的台大店。如今,他收起了視聽設備,畢竟音樂診療的日子雖令人緬懷,它的結束卻也成為串流音樂漸漸撲滅實體唱片的寫照。
這是限縮於那個年代與空間裡的音樂診療,也是人跟人之間能透過實體音樂交流,真正聽進最佳原始音質的時代。
曾經的師大店內乘載了何老闆與不少音樂人(巴賴、王宏恩、紀曉君)的記憶,「那個時候他們都還沒得獎,在這裡大家彼此認識。後來我還記得紀曉君得獎後的當晚在左巴二樓蹦蹦跳跳慶功,真是……」無須言語,何老闆已在堆滿笑意的眼角中展現他們的感情。
即使收起了師大店,希臘左巴現在依然隱身於公館與永康地帶,傳遞著自然素樸的食物信念,以及美好的電影與音樂。哲學系畢業的何老闆對音樂、電影的態度,就如同左巴店內牆上所寫的「除了媚俗,我們還有……」;是啊,我們還有陳列架上琳琅滿目的唱片,廣及Nina Simone有勁的爵士、經典的民謠搖滾Neil Young,或許還有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這是生活的選擇,也是我們跳脫一窩風隨波流的可能。
何老闆提及年輕時為自由副刊寫樂評專欄的往事:「那時候魔岩、風雲引進了蠻多另類或前衛的東西進來,我就會寫一些側封的樂評。那時候台灣根本沒什麼人知道後搖,甚至到現在很多人還是弄不清楚它的意思,以為只會是一首沒有人聲的演奏。」在後搖漸漸成為文青標籤後,還有人真正思考它的由來與意義嗎?
店名背後「偶爾瘋狂一下」的概念不僅體現在寫獨立樂評的態度,白手起家冒險引進希臘菜亦然。至今,希臘左巴仍可以說是在挑戰亞洲地區注重入味的飲食概念。「其實希臘菜都是在呈現食物最自然的味道,所以它們注重的是提味而不是入味,就像甜西瓜要加的是鹽而不是糖。」老闆聳肩,說他從不吃番茄醬:「因為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只知道它通常沒有番茄。」而希臘左巴料理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忠於自然。
放眼望向老闆架上的收藏:紅標、綠標、黃標各代表不同類型樂風,專輯殼上也貼有各音樂產地的標籤,像一座小小的唱片城。分類細膩其實是為了方便工讀生查找CD,並藉由放歌營造不同的空間感。何老闆說,其實光在一天的時光行進中,店內就會有不同的放歌風格。「上午中午通常會以希臘傳統民俗音樂開始──你知道的嘛,這畢竟是希臘左巴啊!」他笑著補充,「不過我們當然也不只放希臘民俗音樂,放久了也會膩。下午我通常會來點比較輕的民謠或爵士,晚上如果客群比較年輕,我們就開始放搖滾跟電子的東西。」
這令人想到日晷的痕跡,以及一種取代時鐘的對時形式。誠如老闆所言:「音樂對我而言是凝聚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希臘左巴的緣起,是何老闆對希臘食物的愛好,但做為一個複合了人文、藝術、電影、音樂 ( 當然,還有幽默健談的老闆? )的空間,並在流離遷徙的過程能夠堅持到現在,則因為他相信再小的舉措都是一種示範。「這是一個不再聽音樂的時代了,電影可能亦然。當任何東西都變得方便,它也正在成為下流。」
「如果要用一首歌代表希臘左巴……」,離開店前,老闆挑了由Manos Hadjidakis所做的〈Never on Sunday〉。下次走進店內,不妨聽聽看是不是放著這首與電影同名的經典希臘歌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