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提醒大家「女權超危險」的宣傳海報

「我的妻子加入了婦女參政運動」。

 

  從十九世紀開始,英國婦女參政權的議題逐漸浮上政治檯面,並延續至二十世紀初進而成為全國性的運動。1897年,由米利森特‧福塞特(Millicent Fawcett)主導的全國女性參政運動社團聯盟(NUWSS,National Union of Women's Suffrage Societies)正式成立,她們相信藉由發放傳單、組織會議和提出請願信等非暴力手段為英國婦女爭取到參政權,但其成果影響甚微。

 

  1903年,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成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婦女社會政治聯盟」(WSPU,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她主張若要讓運動取得影響和效果,勢必得變得更加激進和好戰。《每日郵報》將她們統稱為「婦女參政運動份子」(Suffragette)。

 

「婦女參政運動者攻擊警察!」。


  1912年是英國婦女參政運動的轉折點,她們轉而採用更具侵略性的策略:例如將自己綁在欄杆上、對郵筒縱火、砸碎窗戶,以及不定時發動炸彈襲擊。而這些激進舉動,也促使了反對者開始印製「女權超危險」的宣傳物反擊。儘管這些用來抹黑女權運動的復古明信片和海報內容,如今看來非常荒謬和滑稽,但當時許多人卻不這麼認為,甚至深信不疑和懼怕宣傳內容成真。

 

  1918年,三十歲以上且符合某些財產資格要求的英國婦女擁有了選舉權與被選舉權;1928年,所有21歲以上的英國婦女,才終於享有與男性平等的參政權。

 

「女人就該乖乖待在家」。 

反對者諷刺攻擊婦女參政運動份子,都是未婚的失婚女性參加。

 

「女權超危險」。

 

「我想投票但我妻子不准。」

 

「鎖住她們的嘴巴才能平靜」。

 

「選舉日」,反對者似乎以為男性會因此失去投票權。

 

反對者將婦女參政運動者抹黑成不顧家庭孩子的形象。

 

「辛苦工作回家卻是這樣──婦女參政運動者的家」。

 

「媽媽是婦女參政運動份子(哭哭)」。

 

 

圖片出處:DM

 

你可能會喜歡

坦蕩蕩的清新健康讀物──《性愛大歷史:西洋篇》

發現2000年前的羅馬玻璃碗,毫髮無損

露伊絲‧葛綠珂詩選:《野鳶尾》(Wild Iris)

你拿那什麼好蠢喔:使用雨傘會被笑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