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們經常用「卡夫卡式」來形容超現實與噩夢般的荒謬、怪奇和超展開的情況。

 

  人們經常歸納總結偉大作家的哲學思想和表現方式,衍生出特定的形容詞來理解他們:例如荷馬式、莎士比亞式、喬伊斯式。而另外兩個形容詞似乎更適用於現代大多數情況,更為黑暗和局促拘束的景象:「歐威爾型」和「卡夫卡式」。

 

  翻開英語辭典對「卡夫卡式」具體的定義,通常會得到超現實與噩夢般的荒謬、怪奇和超展開的意思。牛津辭典將它解釋為「壓迫或噩夢般的性質」,而韋氏辭典則建議:「如噩夢般的複雜、荒謬,或不合邏輯的性質。」

 

  然而,單用一個形容詞來囊括作家的所有理念,似乎過於草率和困難;而歐威爾型或卡夫卡式等形容詞的真正意義,則完全取決於對原作的理解。

 

弗雷德里克‧卡爾說:「我反對有些人準備去搭公車,結果發現所有公車都停止運作,便說這是卡夫卡式的情境。」

 

  最近由TED線上教育類動畫系列製作人諾亞‧塔弗林(Noah Tavlin)所製作兩部關於「歐威爾型」和「卡夫卡式」的影片,描述人們如何濫用或誤用了這些形容詞,以及解釋其真正的意思。

 

  他對於「卡夫卡式」的定義,先從影片開頭簡短概要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長篇小說《審判》(The Trial)。小說主角「K」在一個早晨無緣無故地被逮捕,並且不知道自己的罪名而陷入了一場難纏的審判過程。這種情況往往被認為是卡夫卡作品的特徵,學者們也開始用「卡夫卡式」來形容它。

 

  塔弗林認為「卡夫卡式」已經變得口語化,常用以形容「不必要的複雜和令人沮喪的經驗,就像是被迫進入官僚體制的迷宮。」而他認為這個形容詞所富含的意義,應比口語用法來得更豐富。

 

卡夫卡的角色透由莫名的痴念、對荒謬情形抱持詭異的熱衷,而過度複雜化自己的生活。

 

  塔弗林引用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海神波塞頓》(Poseidon),故事裡海神波塞頓既不能探索,也無法享受所掌管的海洋世界:因為祂被堆積如山的文件作業淹沒。事實上,波塞頓是「自我的囚徒」,因為祂認為自己的手下不配做文書作業,而不願分派給他們。塔弗林認為這個故事,包含了打造真正卡夫卡式場景的所有元素。

 

  「這不僅體現出官僚體制的荒誕,還有諷刺角色陷入循環論證的反應,這是卡夫卡作品標誌性的特點。他悲喜劇式的故事,是現代工業時代的寓言形式,運用空想邏輯來探索專斷權力體制與個人之間的關係。」

 

  接著塔弗林舉出《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和《飢餓藝術家》(A Hunger Artist)裡的人物作為其他範例,解釋卡夫卡的角色透由莫名的痴念、對荒謬情形抱持詭異的熱衷,而過度複雜化自己的生活。

 

「我們依賴日漸複雜的管理系統,結果發現是我們看不見的人,根據我們不知道的規則在審判和統治自己。」

 

  隨後他在影片坦言,像《審判》中撲朔迷離的權力機構也點出「更險惡的想法」。神秘的官僚機構成為可自我延續的存在,並獨立運作於人民之外的力量。塔弗林援引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話寫道:「一個沒有暴君的暴政。」

 

  塔弗林說:「我們依賴日漸複雜的管理系統,結果發現是我們看不見的人,根據我們不知道的規則在審判和統治自己。」而卡夫卡用荒謬的注意力,反映出人們自身的不足,提醒我們是生活在自己創建的世界。塔弗林總結認為,卡夫卡相信人們有力量,為我們知之甚少且過於複雜的系統做更好地改變。

 

  除了塔弗林的觀點,卡夫卡傳記作者弗雷德里克‧卡爾(Frederick Karl)於1991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提出了一個更限縮,但相當直觀的定義:「我真正反對的是,有些人準備去搭公車結果發現所有公車都停止運作,便說這是卡夫卡式的情境。」

 

  「『卡夫卡式』是當你進入一個超現實的世界,而你所有的支配模式、所有的計劃、編制自身行為的整套方法都開始分崩離析。你能做的就是用自身擁有的全部資源與其對抗。不過當然,你沒有任何機會成功。這才是卡夫卡式。」

 

 

 

圖片出處

Huffington PostParadelle@wordpressTEDed

 

你可能會喜歡

關於量化人類事的這回事:約翰葛林《人類事評論》

在人生的最後幾個月,97歲哲學家重新思考: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巴布‧迪倫的諾貝爾得獎感言:「我的歌算文學嗎?」

芭頓與桃莉羊:複製動物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