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讀過一則有趣的新聞,大意就是日本一所大學研發的AI執筆寫的短篇小說,成功在徵文比賽中入圍。該徵文比賽是由《日經新聞》主辦的科幻短篇小說徵文比賽,特色就是歡迎「非人類」投稿。換言之,電腦也能參加這項比賽。雖然現階段AI在創作上還很大程度依賴人類,包括設定登場人物、內容大綱和一些細節,但能自行依據輸入的資料生成小說,算很大的突破了。
我看到這則新聞,想起了東野圭吾《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裡面的〈超讀書機器殺人事件〉。雖說標題上有個「殺人事件」,但卻沒有人實質上被殺害。故事情節簡單,主要就是說一個推銷員黃泉向書評家門馬推銷自動書評撰寫機,這個機器不僅能自動掃描閱讀,做出文章摘要,還能模擬人寫書評。於是門馬為了減輕工作量,就接受了。隨著機器大賣,越來越多書評家開始使用機器寫書評,導致偶爾書評的內容相撞,門馬對此苦惱時,推銷員又向他推銷了一個價格極高,但能模擬門馬文風的升級版自動書評撰寫機。於是,一群書評家開始不讀書,依靠機器幫他們做評價,文學獎用機器當評審的詭異時代降臨。小說的結尾如此寫道:「黃泉覺得這真是一個奇怪的時代。不太看書卻想成為作家的人增加了、賣得不怎麼樣的書卻擠進票選排行榜前十名,還有一般讀者不知道的文學獎也增加不少,諸如此類的怪象充斥,書這種實體逐漸消失,唯有書周遭的幻影殘像擾惑人心。」最後推銷員留下一句十分耐人尋味的反問:「讀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因此,當看見人工智慧開始寫作時,日本有些作家就打趣地自嘲以後可能要失業了。東野圭吾在寫那篇小說時,是在反諷整個出版社和社會的怪異現象。有些沒有什麼內涵的書竟然成了暢銷書,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閱讀風氣和閱讀素質開始下降。怎樣的社會就會養出怎樣的出版社。社會閱讀素質下降,導致市面充斥低素質的書本。
那麼,這個現象和機器人寫作有什麼關聯呢?記得,我之前說這篇小說標題有「殺人事件」,但全篇故事沒有一個角色被殺死啊,那焉有「殺人」之理呢?別忘了,小說的結尾是機器取代人類的工作,人類即不再閱讀,也不再寫作。機器全面接替了人類寫作,不也等於抹殺了作家嗎?當我們不再追求有品質的閱讀,閱讀不再是有深度、能陶冶性情的活動了。那麼,只要迎合大眾口味,不管是阿貓阿狗寫的書都能大賣,就直接把書本資料輸入電腦,讓AI自行生成就行了。只要導入寫作AI,就能生出一堆大家都愛看的書,出版社也無需付稿費,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我並不反對這些寫作軟件系統的開發,我只是想重新定義「人類」。當人類全部工作都能由機器代勞時,人類自身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人類的特質又是什麼?這是現階段我們應該搞清楚的事情。因此,我才強調,連創作這回事機器都能代勞時,作家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作為讀者的我們又在追求怎樣的閱讀素質?想想《1984》裡小說寫作機只是為了提供無產階級低俗色情的小說,那是極權政府給予人民假意且輕薄的娛樂。現今進入網絡時代的我們,又在追求些什麼?
噢,親愛的人們,請謹記機器的發明是為了簡化工作,去進行對人類發展更有意義的活動;而非反被機器控制,把時間消耗在無意義的事兒上啊。至於機器人寫作的時代會否降臨,我想,那是遲早的事,但作家會不會被取代?除非人工智慧能生出像莎士比亞的文學感染力吧。
書籍資訊
書名:《超‧殺人事件:推理作家的苦惱》 超・殺人事件 推理作家の苦悩
作者:東野圭吾
出版:獨步文化
日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