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護國女神其實只有百年歷史

印度人將婆羅多化為女性的「印度之母」(Bharat Mata)來表徵生生不息的特性,成為家喻戶曉的印度護國女神。

 

編譯|Mumu Dylan

 

  印度(India),是世界各國對她的稱呼;但在印地語中他們稱自己為婆羅多國(Bharat),源自於「Bharata Varsha」的縮寫,意思是「婆羅多王統治的地區」。後來,印度人將婆羅多化為女性特質的「印度之母」(Bharat Mata)來表徵生生不息的特性,成為家喻戶曉的印度護國女神。

 

  但最近,「頌讚印度之母」(Bharat Mata ki jai)這句口號卻引發了許多社會政治爭議。它變成印度人是否愛國的證明,而反對者也變成印度教民族主義人士的攻擊目標。但問題是,這句話真的能代表今日印度嗎?

 

「印度之母」真的能代表今日印度嗎?她又是從何源起?

 

  雅利安人的地域視界被限制在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一個被稱為「Saptasindhava」的地區。根據最古老的吠陀經典《梨俱吠陀》(Rigveda)紀載,並沒有談到「婆羅多」這個詞彙具有「國家」的定義,僅出現在幾處不同上下文的地方,用來指涉該地區的眾部落。而印度語法學家帕尼尼於公元前五百年所著的《八章書》(Ashtadhyayi)裡,可以知道普拉查亞婆羅多(Prachya Bharata)僅是某塊疆域領土的意思,從北邊的猶地查亞(Udichya)至西邊的普拉查亞(Prachya)之間。它只是個由婆羅多部落所佔領的一小塊地區,並不能與整塊印度次大陸或印度教裡的婆羅多相提並論。

 

  而最早提到「婆羅多國」則見於公元前一世紀的羯陵伽國王迦羅衛羅(Kharavela),所記載關於他曾入侵佔領區域的列表裡,但其中並未涵蓋摩揭陀國(古代中印度的重要王國),而是單獨提及它。因此最早對婆羅多國的定義,很可能是指印度北部,且確切的領土範圍也非常模糊。另外,雖然《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公元前兩百年至公元三百年)裡使用這個詞來形容更大的地理區域,但裡面卻找不到任何關於大部分德干高原和遙遠印度南方的敘述。

 

  接著,婆羅多國可以在眾多往世書裡看到,但他們所描述的版圖形狀卻不同。在某些段落將其比喻為半月形,而有些則說類似於三角形,還有表示是菱形或不平等的四邊形,甚至是拉弓的形狀。大往世書之一的《摩根德耶往世書》(Markandeya Purana)形容婆羅多國的形狀,像是面向東方、浮在水面上的烏龜;而大多數往世書則描述婆羅多國分為九個部分,雖然被海洋分開但互有聯繫。雖然十四世紀的文獻記載提到婆羅多是從喜馬拉雅山脈延伸至南海,但仍不能確定這個詞代表今日的印度。

 

1905年,阿巴寧德羅納特‧泰戈爾構思繪製的印度之母形象畫。

 

  許多文本表示婆羅多為南贍部洲(Jambudvipa)的一部分,但這件事本身就存在不明確的地域範圍。古老的吠陀文本中沒有提到這點,而語法學家帕尼尼也未曾這麼說。早期的佛教經典著作最早提到的大陸稱為南贍部洲,它的名字是源於閻浮樹(Jambu tree)生長的地方:根據阿育王的碑銘記載,南贍部洲表示孔雀王朝的帝國版圖,這幾乎涵蓋除印度南部之外的整個印度次大陸。簡單來說,雖然阿育王統一了印度次大陸的主要部分,並稱它為南贍部洲,但他並沒有用婆羅多這個詞來表示這塊廣闊土地。

 

  實際上,將婆羅多國定義為整個印度是從十九世紀末期才開始:從1866年匿名出版的《Unabimsa Purana》、KC Bandyopadhyaya於1873年演出的戲劇《印度之母》(Bharat Mata)和小說家班金‧齊德拉‧查特吉(Bankim Chandra Chattopadhyay)1882年出版的《阿難陀寺院》(Anand Math)等作品,普及了「印度之母」的概念。而到了1905年,畫家阿巴寧德羅納特‧泰戈爾(Abanindranath Tagore)構思繪製的印度之母形象畫作,才成為今日所見的護國女神。

 

  因此,印度之母的概念遠遠不能稱為「從古至今」,她其實只有百年歷史;而堅稱她從古代印度就存在,甚至認為她代表了今日的印度實為謬論和詭辯。

 

 

 

參考報導:Scroll.in

 

你可能會喜歡

當它們都合法的時候:毒品廣告一覽

假如沒有天堂會怎樣?

最後的夏威夷公主

吉姆‧巴格特:多重宇宙論扣人心弦,但這是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