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定都記得《白雪公主》裡,七個小矮人辛勤但歡樂工作的場景。而杜克大學社會學家所做的最新研究指出,迪士尼的兒童電影強化了階級成見,引導年輕觀眾接受生活現況的不平等,希冀唯有藉著辛苦勞動擺脫貧困。如果再怎麼努力依然貧困,就是「工作得還不夠辛苦」。
任職於杜克大學社會學系的副教授潔西‧史卓布(Jessi Streib)與兩名學生,挑出截至2014年1月以前,由迪士尼及其子公司皮克斯動畫出品票房破億的普遍級電影,分析每部影片主角的社會階級分類製成圖表,依序為「貧窮」、「勞動階級」、「中產階級」、「中上階級」和「上層階級」,並觀察這是否改變了故事過程。
共計36部的賣座電影中,排除了四部沒有包含社會階級的電影和角色(如《小鹿斑比》)。他們發現,這些電影裡僅有4%的主角能被歸類在「貧窮」,而動畫裡描繪的勤奮和堅強信念,則成為社會流動的關鍵指標;此外,歸類在勞動階級的主角佔所有主角的16%,但其中只有一名主角有金錢上的的困擾。
潔西‧史卓布指出:「主要題材表明了不平等是良性無害的,貧窮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作為勞動階級也能讓你開心。任何人想要出人頭地,只要有抱負和當個好人也能做到,富人則樂於為其他人伸出援手。很顯然,這並不是現實世界運作的方式。」
這份研究報告題為「良性的不平等:兒童電影裡貧窮和社會階級不平等的框架」,他們發現迪士尼和皮克斯動畫的主要人物,超過56%都可歸類在中上階級和富人,甚至連聖誕老人也被塑造成中上階級形象。相對於現實世界的財富分佈,美國兒童就約有四分之一生活在貧困之中。而即使電影製作者把中下階級呈現在大螢幕上,他們也會試圖淡化或刪除人物困苦艱難的部分。
史卓布團隊特別舉出1992年電影《阿拉丁》的一部分,作為迪士尼影片對階級和貧窮態度的典型代表。在某個場景中,以街頭為家的阿拉丁和富庶的茉莉公主比較各自的處境,他們發覺彼此同樣悲慘。他貧窮而她並不快樂,因為「別人會要求她要去哪裡和該穿什麼」。
「研究顯示,當孩子長到十二歲左右時,他們已經將很多關於階級的思想內在化:好比說窮人就是懶惰,而富人都很聰明和勤奮。家長其實不太喜歡和孩子談論階級問題,因此我覺得孩子會藉由觀賞電影獲取關於階級的思想。」史卓布說道。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這些兒童電影擁護和鞏固了階級結構,它們往往把中下階層描繪成開心和自由自在,淡化處理甚至刻意美化了貧窮的生活處境。此外,也把階級向上流動的情形表現成不是特別困難。雖然美好,但卻不真實。
圖片出處